本报通讯员 刘可慧 孙闻霞 宾孔玲
柳钢正让智能技术渗透到从原料仓储到高炉、炼钢的每一个生产末端。近日,笔者走进柳钢检测中心废钢取样站,金属废料送抵生产线,电子眼以毫秒级速度扫描每块废钢,棱角、材质、杂质含量在屏幕上实时显示,废钢管理系统由此实现全流程标准化作业。该取样站工作人员向笔者介绍,这套废钢管理系统的取样核验准确率稳定在95%以上,这一项目还入选了广西人工智能产品、垂直领域模型和“人工智能+制造”垂直领域模型典型应用场景。这一切,都少不了广西柳钢东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信公司)的力量。
作为柳钢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今年初以来,东信公司深耕数智化应用场景,攻坚标杆项目,不仅为柳钢集团生产注入新动能,还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国家绿色发展的“技术尖兵”。
如今,笔者走进柳钢,只见无人行车、无人堆取料机、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活跃在生产一线各个角落。智能装备矩阵正在这里逐步构建,提效降本与绿色环保如虎添翼。“我们希望不断推动生产现场‘无人化’。”东信公司智能化事业部智能化经理张博文充满希冀地表示,人工智能装备与钢铁生产结合的场景,蕴含着新一轮革命的勃勃生机。
扎实的装备基础,让体系化的数字运营生态得以逐步构建,并不断重塑着柳钢精益管理的架构。极致能效项目实施后,柳钢高炉、转炉能耗数据可线上实时监测,助力吨钢能耗进一步下降。这里实施的日成本分析项目像财务管家,将原料采购、电力消耗、生产损耗等指标拆解成可视化图表,让成本波动不再隐形。
东信公司软件服务中心软件服务经理李波剑向笔者表示:“这些项目让高炉铁水耗、转炉钢铁料耗等关键指标实时可查、随时可溯,成本管控也更加精确,物流运输更高效协同,助力生产经营有序有据,提高决策效率。”
这一智能化生产图景的背后,有着来自柳钢基层高效响应、互联互通的“云端”生态。
东信公司为柳钢搭建的“云端大脑”,即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正是其支撑生产一线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智能平台(Dquick)如同应用孵化器,可支撑30余个钢铁行业应用开发,其解决方案入选广西工业互联网标杆场景;低代码平台(Dcode)像递向一线职工的“数智工具包”,无需复杂编程,基层职工也能参与简单应用开发;东信云(Dcloud)则以轻量化模式牵手其他中小型钢企,输出来自柳钢一线凝结的数智经验,助力区域协同降碳增效。这些各有专攻又协同联动的平台,共同筑牢了柳钢“云端”生态的底座。
从车间智能装备的精准作业到云端数字平台的协同联动,从AI为生产注入智慧基因,到数智技术重塑精益管理——柳钢正以基层为土壤让数智化在每一个生产末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场由一线驱动的转型,不仅构建起“设备互联、数据互通、业务协同”的智能制造新范式,还探索出一条以基层赋能推动整体升级的“柳钢路径”,为传统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中国冶金报》(2025年10月22日 08版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