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前电缆隧道12号井的灯光下,能源环保部供电车间检修班组的员工们正默契配合:一人稳稳握住万用表探针检测端子,另一人紧盯控制器屏幕,专注的神情映照在隧道深处。他们手中,是一台曾因频繁“误判跳闸”而濒临报废的自动控制器。此刻,它正在“设备医生”的手中,悄然“重生”……

事情始于铁前电缆隧道的一台自吸泵。更换新泵后,控制器一合闸就跳闸,屏幕显示“B相缺相”。班组成员拆开控制器深入检查,发现问题出在“灵敏度”上——新泵功率较小,而控制器原有的电流互感器“太敏感”,导致频繁触发保护跳闸。
“采购新控制器要近千元,还得等一周时间!”面对难题,电力电缆工李福国站了出来。他没有犹豫,果断决定进行自主改造。他大胆提出一个创新方案:用“小变比电流互感器”替换原来的“大变比”型号,从而精准匹配新泵的功率。李福国随即打开他积攒多年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经他修复翻新的旧零件,找到合适的互感器,迅速完成替换。为确保万无一失,团队又用模拟负载反复测试,确认运行稳定,这一改造方案成功应用到3台同类控制器中。

尝到了自主维修的甜头,车间依托检修班成立了“修旧利废专项小组”,系统排查、拆解、修复各类闲置设备。班组成员凭借精湛技艺,陆续修复高压核相仪、电子绝缘电阻表、LED防爆隧道灯、抽水泵、过塑机等多种设备。所有修复设备性能稳定,重新投入生产使用。“能修不换,是我们供电人的坚持。”车间主任李阳健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节省采购成本超过8万元,更在车间中树立起“变废为宝”的务实风尚。检修班还将这些实战经验整理成《小功率设备控制器适配改造指南》,建立多套设备“健康档案”,让实践经验得以传承与推广。
李福国摊开布满老茧的双手,笑着说:“这就是把‘算账’刻进指尖,拧螺丝前先算成本,接电线时先想效益。”正是这样一群人、一双双协作的手,拧出了基层班组的“御寒硬实力”……(汪伟、王佳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