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涛
劳动生产率是钢铁企业获取效益的基石,是企业重点关注的数据指标。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通过产业升级,将现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产业。
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看,2017年,国有钢企的粗钢产量规模、实物劳动生产率、产值劳动生产率平均值均大于非国有钢企,人均利税、人均利润平均值均小于非国有钢企;粗钢产量在100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钢企的实物劳动生产率为845.51吨/人·年,高于中小企业的实物劳动生产率水平。
按企业规模、性质划分,2017年,粗钢产量为1000万吨及以上、500万吨~1000万吨的国有钢企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平均值小于非国有钢企,产量在500万吨以下的国有钢企的实物劳动的生产率平均值略大于非国有钢企。从效益指标看,国有钢企的人均利税、人均利润平均值均小于非国有钢企。
按企业所处区域划分,2017年,东部地区粗钢产量1000万吨及以上的国有钢企的实物劳动生产率为836.91吨/人·年,产值劳动生产率为403.74万元/人·年,人均利税为38.31万元,人均利润为26.67万元,均达到东部地区企业的最高水平。在粗钢产量为1000万吨及以上的非国有钢企中,东部企业的实物劳动生产率、产值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051.64吨/人·年、422.74万元/人·年,均大于中部企业;中部企业的人均利税、人均利润分别为66.24万元、47.82万元,均大于东部企业。整体来看,东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但效益参差不齐。
与2016年相比,2017年,粗钢产量为500万吨以下的非国有钢企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平均值降低了31.55吨/人·年,按规模、性质划分的其他类型企业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平均值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粗钢产量为500万吨~1000万吨、500万吨以下的的国有钢企的人均利润平均值由亏转盈,其他类型企业的人均利税、人均利润平均值均有所增长。这说明2017年钢铁行业形势回暖,化解过剩产能成效显现。
2017年,国有钢企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平均值均大于非国有钢企。钢铁企业实物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吨/人年,人均利税、人均利润就分别增长0.045万元、0.031万元。其中,国有钢企的增量分别是0.037万元、0.022万元,非国有钢企的增量分别是0.054万元、0.041万元。实物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效益增长,非国有钢企要大于国有钢企。
目前,钢铁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在减量调整的过程中实现产品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钢铁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生产设备调整升级的步伐,努力提高吨钢效益。
《中国冶金报》(2019年08月21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