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熔铸强国钢铁的品牌力量

2020-05-12 09:41:00

  赵萍

 

  今年5月10日,迎来了第4个中国品牌日。其实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就曾提出“三个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中国品牌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品牌不仅体现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核心竞争力,也关乎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如今,置身于全球化经济浪潮中,每个人都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力量。2020年,中国冶金报社官微第4次推出“品牌钢铁TOP”点赞活动,投票平台点击量达到数十万人次,粉丝留言热情高涨,后台留言最多达到3310条,正是品牌意识深入人心的生动体现。

  于钢铁行业而言,品牌不仅是企业形象的代言,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世界钢铁协会主席、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曾指出,中国钢铁工业已进入世界钢铁工业的中心。进入世界钢铁工业中心的大国钢铁,自当有与之相匹配的品牌影响力。

  2017年~2020年,中国冶金报社钢铁品牌榜已连续发布4年。从壮士断腕般去产能、打击“地条钢”,到大力推进兼并重组、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再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钢铁行业充分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洗礼,大国钢铁的品牌魅力正在绽放。中国宝武进入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0全球最有价值的25个采矿钢铁金属品牌”排行榜前十;鞍钢最大厚度为90毫米、3800毫米超宽幅的止裂钢,实现了全球首次应用;作为中国-中东欧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标志性工程的河钢塞钢,其管理团队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的称号;首钢、太钢、沙钢等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

  当然,高质量发展正在路上,品牌建设也正在路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钢铁行业目前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质量不高、品牌定力不足、品牌环境不佳等问题;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钢铁结构性过剩矛盾仍不断出现,尤其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要清醒地认识到,相较于扩大规模、高速发展,实现提质增效的化学反应很难,突破已形成的世界品牌格局更难。

  不过,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如何让更多中国钢铁品牌在世界舞台绽放魅力,并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首先,培育壮大知名品牌、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核心是在产品质量提升上谋篇布局、爬坡过坎。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曾预言:“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和平占有市场最有效的武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目前,我们确实还存在部分钢铁产品质量稳定性有待提高,部分“卡脖子”先进钢铁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亟待突破等难题,破解这些难题均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此外,除了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也要同步跟进,增强融合创新驱动力,为品牌建设打好基础。

  其次,品牌建设除了商业价值,还需彰显社会价值等要素。品牌建设既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又是文化和价值的载体。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从火速生产医院建设用钢和医用氧气支援武汉等疫区、助力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到紧急生产口罩机、呼吸机等防疫物资相关器械制造用钢驰援国外抗疫,中国钢铁企业在疫情期间的主动担当作为,正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经此一役,相信中国钢铁的形象将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更深刻的认知。中国钢铁对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城市建设,乃至危机应对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撑,中国钢铁的品牌价值必将为时代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也必将释放更加充沛的活力。

  最后,品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而是凝结着创始人和后来者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也沉淀着无数利益相关方的口口相传。一方面,我们要静下心来,深刻认识到品牌建设前进每一步的背后是深入持久的理念更新和改革攻坚,保持定力,咬紧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松劲,做好长远发展的谋篇布局和短期阶段性目标的规划建设,做好短与长、舍与得的博弈,踏踏实实、坚忍不拔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另一方面,要放宽视野,深刻认识品牌建设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在加强法治建设、文化建设、创新能力建设、生态圈建设的进程中,熔铸出强国钢铁的品牌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热词,也是全民共识。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头,钢铁行业高质量品牌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在现阶段,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面对“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谋篇的一系列任务要求,钢铁行业尤其要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卓有成效的品牌建设,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推钢铁大国稳步迈向钢铁强国。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