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丁立国眼中的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理想不改 创新不止 事业向善 惟有奋斗

2021-02-23 13:47:00

  

  本报实习记者 卢小龙

 

  2020年,混改刚满两周年的新天钢完成工业总产值84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15亿元,利润总额达40.3亿元,实现税金15亿元;同年入围天津民营企业销售收入百强榜,位列第三,受到行业广泛关注。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钢铁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和产品提档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成为每家钢企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做好这些课题不仅是企业发展所需,也是行业发展所需,而考虑到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钢企在新发展格局下所肩负的,以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的历史使命不言而喻。

  为此,《中国冶金报》记者于近日采访了德龙、新天钢集团董事长丁立国。丁立国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对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与感悟,提出了理想不改、创新不止、事业向善、惟有奋斗的发展理念。

 

  打造钢铁工业典范的理想不改

  “理想是推动人不断进步的信仰,人生再难也要坚持理想。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斗者,理想使我们信心更坚定,‘静定专精、守一不移’做好自己的钢铁事业。今天的阶段性进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未来,我们要打造钢铁工业典范的理想不改。”丁立国指出。

  2000年,丁立国在河北邢台创立德龙钢铁。与其他传统重工业企业一样,环保逐渐成了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对此,德龙钢铁自2014年开始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环保投入不设上限”的魄力发展绿色钢铁,率先成为国家4A级景区钢企。可以说,这是对钢铁理想坚持的结果之一。

  2017年,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过低的弊端日益突显,又一轮行业大整合正在酝酿中。德龙钢铁此前一直走“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的路线,想要扩大产能,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政策不允许。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块立足之地继续追寻钢铁理想?现实又一次考验着丁立国。

  当时,正好有一个机会摆在面前,那就是渤钢混改。德龙钢铁组建了200多人的尽调团队,满怀诚意、充分准备,历时460多天最终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借此一举破局。

  在众人不看好的情况下,丁立国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也劝他不要“入局”。“个人的理想必须融入时代特色。”丁立国有自己的思考,推进国有企业混改,是党和政府的深谋远虑,也是当代企业家的使命所系。参与混改虽然不是德龙谋求长远发展的唯一选择,但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参与渤钢混改虽然困难重重,但追寻理想就不能畏惧挑战。“参与混改,想过成功,想过失败,但从没想过放弃。”丁立国说。

  无论是对于德龙钢铁,还是对于新天钢,混改带来的机遇都弥足珍贵,两者也都因为混改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打造钢铁工业典范的理想更近了一步。

  2021年2月4日,德龙海外项目印尼德信钢铁2号高炉顺利投产,标志着德信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在2019年10月份,丁立国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特使卢胡特签署了在印尼投资年产2000万吨钢铁项目产能总体规划意向协议。“打造全球投资最低、成本最低的普碳钢生产基地。一期高炉投产,马上二期高炉就开始施工建设;二期高炉投产,马上三期高炉就开始施工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样本项目,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丁立国在介绍印尼德信项目发展定位时这样指出。

  无论是深耕京津冀、辐射大华北,还是未来拓展“一带一路”,丁立国选择的战略方向依然遵循着对钢铁理想的坚持。

 

  应对发展中的挑战需创新不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瞬息万变,要应对这些挑战,保持发展的势头,就离不开创新。在丁立国为新天钢确定的2021年重点工作里,围绕创新有四大内容。

  一是打造最具能力和活力的人才队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但人才首先要有用武之地,要有施展的平台。新天钢现有3万多名在岗职工,分布在天津、河北等地,如果能够做到资源适配、人才适岗,一定能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另外,天津制定了“海河英才”计划吸引人才,新天钢也将乘着这股东风招才纳贤,厚植创新根基。

  二是学习行业最优秀的企业,瞄准一流水平提升自身竞争力。创新离不开学习,新天钢努力紧跟行业前沿新技术发展变化,重点关注低成本矿应用、非高炉炼铁、高速连铸、洁净冶炼、薄带铸轧、氢能利用、冶金固废处理等领域,致力于用更少的资源消耗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优化产品结构,打造最具竞争力产品体系。钢铁是工业的粮食,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新天钢责无旁贷要做好下游产业的“膳食师”。为此,新天钢成立了技术研究院,通过打造“拳头产品”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根据现有装备研发新品种钢,优化产品结构,以满足下游产业发展需求。

  四是加速优化信息化管控,提供最低风险、最高效的管理支撑。新天钢正通过与阿里巴巴、金蝶等先进互联网企业合作,积极引进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手段,建设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推动风险防控项目加速落地,如质检全流程自动化、工程管理全过程数字化、检斤智能化无人化、线上招标智慧采购、物流全过程监控、安防无死角覆盖等项目。这是对科技创新的实践应用,但并非对成熟技术的简单复制。如今,新天钢的工业互联网初露峥嵘。互联网技术与工业产业的深度融合还需要互联网企业和工业企业共同努力。

 

  对内对外坚持事业向善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向善体现的是道德品质,丁立国对此有着独特的理解。其个人与妻子共同创立的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长期致力于教育扶贫。所谓“扶贫必扶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人民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丁立国找到的一条向善之路。

  在丁立国看来,事业向善的内涵同样充满了人文气息。对外要讲诚信,赢得客户尊重,要承担社会责任,尽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对内要关注职工的幸福和发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追求公平、公正,消除不合理的陈规陋习,赢得职工的认可。

  2020年,新天钢召开了两场客户恳谈会,邀请合作伙伴给自己提意见,所谋求的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战略合作”。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丁立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纷至沓来的合作伙伴就是最好的口碑。目前,新天钢已与阿里集团、中冶集团、物美集团、厦门国贸、浙商中拓、河钢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建设节能环保型企业是钢企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2020年,国家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新天钢为此制订了一系列措施,有序推进节能环保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天钢、天铁成立环保绩效A类单位,天钢、联合特钢公司打造国家AAA旅游景区。

  同时,丁立国提出还要让企业的发展成果惠及职工。一方面,混改以来,新天钢职工平均收入提高了30%;另一方面,尽力为职工提供更多福利。以职工食堂为例,目前新天钢旗下在津单位的自营食堂都由物美天津公司直供食材,不仅让职工吃得放心,而且采购价格透明化,堵塞了管理漏洞,有效遏制了个别人利用职务之便侵占职工利益的行为。

  事业向善是新天钢广大干部职工的普遍愿望,但归根结底,努力的方向必须明确。新天钢成立之初,丁立国就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将党建摆在了引领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混改过程中,新天钢各级党组织也在维护职工稳定、做好疫情防控、建设“幸福工程”、促进文化融合培育优秀企业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必须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已成为新天钢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

 

  29年钢铁路诠释惟有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丁立国坦言,听后十分感慨,并提出“大道同行,德天一家,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他从租赁轧钢厂起家,一步一步拥有了自己的钢厂,创立了德龙集团,参与渤钢混改,29年钢铁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所能诠释的就是惟有奋斗。

  新天钢要成长为天津的明星企业、行业的标杆企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未来惟有奋斗。

  新天钢是重整了渤钢旗下原天钢集团、原天铁集团、原冶金集团3家钢企组建而成的,3家企业在混改前虽同属渤钢集团,但生产联系并不紧密,未发挥协同效应、规模效应。以天钢公司(原属天钢集团)和天焦公司(原属天铁集团)为例,2家企业仅相隔一条马路,但在混改前,天焦生产的焦炭只能通过汽车运到天钢,现在一条皮带解决了所有问题,既高效又环保。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甚至某些独立的生产单位内部都做不到上下游设备完全配套,有的是上游供应有限、下游“吃不饱”,有的是下游需求不足、上游“干不满”,上下游工序间的衔接问题则更为复杂。目前,新天钢旗下天铁和联合特钢公司的技改工程已经开始实施。其中,天铁启动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工程技改,要通过技改实现硬件到位、配套,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实现先进工艺对传统工艺的全面替代。

  同时,项目上马切忌盲目、急躁。丁立国要求各单位做好长远规划和前期论证,不求一口吃成胖子,但每一轮升级改造都要收得实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对已充分论证的项目则务求高效,力争早日保质保量完成。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丁立国带着他的管理团队和新天钢广大干部职工一起,凭着敢想敢干的冲劲,“会操心、敢着急、能解决”的韧劲,“一辈子、一件事、一直干、一定赢”的艮劲,以成绩回应了他人的质疑。用丁立国自己的话说:“我们用努力付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兑现了对政府的承诺、对股东的承诺和对广大员工的承诺,也用不懈的奋斗证明了自己。”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混改,做强企业,打造钢铁工业典范,新天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也更加明确。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