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非凡十年•企业篇】中冶赛迪:为铸就科技强国的钢铁脊梁做更大贡献

2022-10-20 09:36: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陶海银 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钢铁工业在加速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之路上展现出澎湃的动力。中冶赛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引领钢铁工业勇攀科技创新高峰,不断开创智能、绿色、低碳、高效化发展的新局面。
  南海之滨,独立规划设计的宝钢湛江钢铁树立全球最先进绿色低碳钢铁制造基地标杆;太行山腹地,自主研制的全国产万能轧机重轨生产线,让中国高铁轨道钢材摆脱进口装备制造的历史;沂蒙大地上,自主打造的全球首座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全流程智慧工厂,让传统钢铁走向全新未来;“一带一路”上,越南台塑河静钢铁、马来西亚联合钢铁展现中国创造魅力,推动中国钢铁与全球产业链互联互通……十年砥砺,踔厉奋发,中冶赛迪与中国钢铁工业同心同行书写非凡答卷,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冶赛迪承担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主体单元设计建设的宝钢湛江钢铁。
  坚持创新自强  实现钢铁工艺全流程核心科技自主可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作为连接应用科技与产业实践的科技型公司,中冶赛迪牢固树立创新主体责任,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10年来,中冶赛迪累计科技投入3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在3.5%以上,建立了20多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积极推进科研体制改革,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起从理论研究、实验室研究、中试基地、核心产品制造、设计应用、工厂实践、产业化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彻底改变传统设计院的创新体系。
  创新激发活力。中冶赛迪200余名专职和500名兼职研发人员活跃在行业科技前沿和重大技术需求领域,累计实施30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不断突破关键瓶颈技术,从解决“人有我无”的跟随性研发,全面转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引领性创新,实现了钢铁全流程在工艺技术、装备技术、模型控制技术方面的自主可控,为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坚强支撑。在中冶赛迪自主研发的一大批科研成果中,9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30%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达200余项。
中冶赛迪全过程规划、设计、全流程建设的中天(南通)绿色精品钢工程。
  创新引领变革。中冶赛迪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承担了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冶赛迪承担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主体单元设计建设的宝钢湛江钢铁,是目前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绿色精品钢铁基地,应用了数百项自主研发的智能、绿色核心技术和装备。该项目投产后,快速实现达产达效,生产指标、产品指标、环保指标均名列行业前茅,展现了中国钢铁工程技术全球领先实力。中冶赛迪全过程规划、设计、全流程建设的中天(南通)绿色精品钢工程,是目前全球新建的单体最大绿色智能钢厂,也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特大产业项目,项目建成后工序能耗指标全部达到行业先进值,可实现废水、固废零出厂,废气排放指标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的30%以上,引领钢铁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推动钢铁装备国产化实现重大突破  打牢大国制造的坚实基础
  2020年至2021年,由中冶赛迪负责核心轧机工艺、装备及控制技术的国产首条轻轨万能连轧生产线、国产首条万能重轨生产线相继在永洋特钢投产。这两条轧线实现了闭口牌坊式型钢万能轧机装备自主化的突破,打破了中国高铁等领域使用的高品质轨道钢材关键生产装备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有效解决了轨道用钢领域“卡脖子”难题,推动中国轨道用钢生产工艺及装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冶赛迪负责核心轧机工艺、装备及控制技术的国产首条重轨万能连轧生产线。
中冶赛迪设计供货的国产最大口径三辊斜轧管机在衡阳华菱投用。
  实现关键核心装备的自主可控,是钢铁行业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中冶赛迪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坚持走产品化道路,实现钢铁工程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可控,保障中国钢铁工业核心装备安全,打牢大国制造的坚实基础。
  10年来,中冶赛迪不断提高研发、设计、制造与成套相结合的核心装备国产化能力,在重庆、西安、北京建有核心装备制造基地。其中,重庆江津装备公司占地面积达390余亩、年生产装备量在25000吨以上、产值在6亿元以上,形成了搭载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一系列拳头装备产品,多个产品具有行业首台套意义,填补国产化空白;包括国内首套钢管穿孔机、首台电液直驱连铸结晶器振动器、首台万能轧机等,建成了世界首套小口径短流程少机架连轧定径钢管生产线、世界最大厚度直弧形板坯连铸机、首条全国产大型精品轻轨和重轨生产线等,打破了外商在冶金核心装备领域的垄断地位。
  中冶赛迪坚持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及软件搭载在装备上,形成具有自主核心能力的智能装备:包括行业首创的“电液直驱伺服缸振动”智能装备,累计销售40余台套;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发线棒材柔性化智能轧制技术,累计销售60余台套;开创冶金行业先河,引入嵌入式技术应用到装备智能监测与控制研发方向上,开发出湿电除尘爆炸风险控制盒、结晶器振动在线监测系统等产品,成功应用于多个钢铁企业。中冶赛迪的一大批核心产品还出口到英国等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印度等地,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合作。
  以智能化大数据为引领  推动传统产业效能变革
  2021年,中冶赛迪建设的全球行业首个单平台全流程智能工厂在山东永锋临港产业基地投用,钢铁生产全流程、全操控业务都承载于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接入超过3万台工序设备,实时数据超过50万点,纵向打通数据传送链路,横向贯通各生产工序和管理部门,实现数字化透明生产,让工序、部门之间无边界协同。截至目前,永锋临港智能工厂累计上线工业模型及功能模块超过1800个,企业吨钢成本较本部同口径降幅超过100元,人均吨钢产量超过1500吨/年。
中冶赛迪在山东永锋临港产业基地建设的行业首座单平台全流程智能工厂。
  智能制造是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中冶赛迪充分把握新的产业革命契机,以智能化、信息化作为公司面向未来的战略方向,将5G、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融入钢铁制造和运营决策过程中,在工程技术公司中率先构建起涵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产品与方法、大数据平台与算法、数字化设计与交付”的“五位一体”大数据智能化生态体系,建设了国内首个基于自主芯片架构的数字基础设施——赛迪云,自主研发了钢铁行业首个全流程实战应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了一大批标杆项目,以智能制造改造传统钢铁生产,使得安全生产更加智能可控、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效率明显提升,确立了钢铁行业智能制造的领先地位。
  在宝武湛钢,中冶赛迪打造了行业首座智能化原料场、首座全天候无人化码头、首座全厂水系统集控中心、首套铁水智慧运输系统等标杆项目,为打造最具竞争力的绿色智慧钢铁梦工厂做出了贡献。中央电视台《征程》《创新进行时》《走遍中国》等多档重点纪录片纷纷走进湛钢采访报道,展现智能制造的科技魅力。
  在宝武韶钢,中冶赛迪打造了行业首座一体化智慧管控中心——韶钢智慧中心,实现铁前工序的智慧管控,树立了钢铁行业智能制造的里程碑;总承包建设了国内首座智慧高炉,打造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标杆。
中冶赛迪总承包建设的马钢炼铁智控中心。
  在宝武马钢,中冶赛迪建设行业规模最大、产线最多、集成度最高的铁区智慧集控中心,集控年产能1450万吨,覆盖铁前六大工序,厂区原有的46个现场中控室撤销,合并到1个智控中心进行集中操作,最远控制距离超过18公里,仅120多个工作岗位,就完成了炼铁全工序的远程生产控制。
  在宝武武钢,中冶赛迪自主开发的5G+铁钢界面智慧管控平台,完成5座高炉、4个炼钢厂、20辆铁水运输机车、67台鱼雷罐车、100台敞口铁水罐车、12个道口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及400余条铁水运输线路的智能化管控,优化铁钢界面作业人员20%,提升铁水运输效率10%,铁水减少温降10℃,创造经济效益每年逾4000万元。
  目前,中冶赛迪智能制造业绩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长江经济带及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大型智能原料场等部分核心技术市场份额超过75%。在2021智博会上,中冶赛迪被评价为设计院向智能化、数字化企业转型的典范。
  加快绿色低碳工艺革新  打造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2年9月,由中冶赛迪建设的四川冶控集团阶梯式连续加料绿色高效电弧炉通过功能考核,实现了“冶炼周期平均35分钟、吨钢电耗335千瓦时、电极消耗小于1公斤/吨”的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冶赛迪自主研发的短流程绿色高效电弧炉针对国内外全废钢电弧炉炼钢能量消耗高、质量不稳定、二噁英污染等重大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自主集成创新,实现了重大创造性突破,为钢铁行业实现短流程冶炼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钢铁行业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中冶赛迪站在钢铁系统全流程的角度,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实践协同耦合,加强核心技术突破,创新引领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在低碳环保咨询领域,中冶赛迪长期开展碳排放核查、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碳排放影响评价等低碳咨询服务,建立了全厂“碳素流”分析模型,实现全工序碳素追踪,系统分析减碳潜力;自主开发了钢铁工业碳核算及优化分析平台,助力企业真正实现碳排放看得见、算得清;系统构建了钢铁行业减碳技术库,分析降碳约束下成本最优的降碳路径,为企业提供系统性、经济性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低碳冶金领域,中冶赛迪在一体化配矿、低碳高炉、氢基竖炉、超级电炉、绿色高强热成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形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低碳核心工艺技术及体系,并成功示范应用。中冶赛迪独有的超低碳高炉技术可减碳20%~30%,为长流程源头减碳贡献力量;全国产化气基竖炉方案实现较高炉炼铁降碳50%~70%的目标,技术水平比肩国际先进水平;以绿色超级电炉为核心的电炉短流程冶炼系统解决方案,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冶赛迪聚焦过程工业能源高效利用及新能源储能技术发展,构建了“源—网—荷—储—管—控”为一体的低碳能源系统,打造了涵盖煤气发电、余热回收、能源储配、分布式能源、综合智慧能源等为核心的多能互补技术与产品;高参数小容量煤气发电机组技术可资源化高效利用富余煤气,实现煤气零放散;焦电联产高参数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大幅提升全厂自发电率;全流程转炉、电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不仅回收了冶炼过程的烟气余热,同时实现炼钢工序“负能炼钢”;总承包建设了5个光伏项目,年均向用户提供清洁电能9500万千瓦时,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万余吨。
中冶赛迪建设的钢铁行业首座分盐结晶废水零排放工程在中天钢铁南通公司投用。
  中冶赛迪在固废资源化利用、能源高效利用、大气污染治理超低排放、水资源高效利用、末端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末端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究工作,形成了转底炉处理含锌尘泥关键技术、熔渣显热回收、全流程超低排放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成果。其中,自主开发的转底炉高效处置含铁固废绿色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建成了全行业首个分盐结晶废水零排放项目。
中冶赛迪承担的全球最大的环保原料场改造项目——宝钢股份原料场改造。
  坚定国际化战略  引领中国钢铁核心技术装备走出去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冶赛迪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国际化作为企业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冶赛迪先后在巴西、越南、英国、美国、印度、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家建立了海外分支机构,在英国谢菲尔德建立了海外运营中心,承担海外项目合同额超300亿元,带动中国设备、材料出口200余亿元,业绩遍布六大洲、30余个国家,全球排名前50强的钢铁企业中超过80%已成为中冶赛迪的客户。
  凭借领先的工程技术参与全球竞争,中冶赛迪打造了一大批国外冶金标杆工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发展和发达国家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供了领先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装备,成为引领中国钢铁核心技术走出去的主力军。
  在越南,中冶赛迪提供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主体单元总承包建设的台塑河静钢铁,成为亚太地区除中国以外最大最先进的钢铁基地,实现了我国千万吨级绿地钢铁系统设计和全产业链输出,树立了国际产能合作的标杆,河静钢铁高炉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中冶赛迪承担总体规划、设计及主体单元总承包建设的台塑越南河静钢厂。
  在马来西亚,中冶赛迪提供总体规划、设计和主体单元设备成套建设的马中关丹产业园联合钢铁项目,是“一带一路”规划重大项目和跨境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基地,2018年建成后跻身东南亚建筑用材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环保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
  在印度,中冶赛迪承担设计和核心设备供货的世界最大新建高炉——印度TATA钢铁KPO钢厂5870立方米高炉正在有序推进。该项目打破了发达国家工程公司在印度大型高炉领域的垄断局面,并实现全面数字化设计交付,奠定了中冶赛迪大型高炉技术世界第一的地位。
  在欧美,中冶赛迪承担了阿米集团乌克兰钢厂5000立方米高炉大修改造、澳大利亚LPS钢铁集团1000万吨钢厂可研及现有设施设计改造等项目,是塔塔钢铁等企业的优质供应商,树立了中国工程技术公司的世界一流品牌。
  2020年以来,面对世界复杂形势,中冶赛迪更加坚定了国际化战略,与全球客户保持紧密联系,发挥海外分支机构作用,高效响应客户需求,完善全球供应链,相继中标印度JSOL公司2座特大型高炉及3座板坯加热炉成套、越南和发钢铁环保原料场总承包、土耳其Oyak集团2座煤气柜成套、印尼德信钢铁智能工厂等多个项目,确保海外业务稳定运行。同时,他们积极履行契约精神,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向海外市场派遣项目人员,有序推进10多个国家的项目执行,赢得了海外客户尊重,彰显了央企担当。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冶赛迪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殷殷期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谆谆嘱托,矢志创新不动摇,奋力建功新时代,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