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两会报道组记者 刘经纬 报道
2014年,我国开启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探索之路,即由教育部主导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和由人社部主导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我国职业教育在探索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历程中,从工学结合到订单式培养再到现代学徒制,累积至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学徒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并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可以预见,学徒制将迎来大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钱刚建议,统筹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

钱刚委员认为,中国特色学徒制作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模式和有效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但是,经调研,各地在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过程中也遇到些共性问题:
一是部门政策不衔接。在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顶层设计不到位、部门力量不协同、统筹协调不顺畅等问题仍然存在,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二是政策支持不平衡。学徒制人才培养涉及院校、企业和学生等多方利益。人社部主导实施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财政部门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收效强于教育部门实施的学徒制。另外,在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职业院校师资、设备等软硬件要求均较高,由于支持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学校关键培养能力的提高。
三是教学标准不完善。中国特色学徒制虽然试点多年,但在规范招生、培养模式、评价方法、质量标准、相关证书、成本分担等方面缺少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导致学徒制整体实施质量不高,企业层面影响力不大。
针对上述问题,钱刚委员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层面统一制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方案,融合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整合各方力量和优势资源,加强学徒制项目设计与管理,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可推广的实施内容、路径及典型经验,强化学生学徒的培养培训。
二是完善教学标准。国家层面制定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协同相关组织健全学徒制标准体系,加快完善学徒制质量监管机制,实现学徒制中高本衔接和分级培养,指导各地学徒制培养框架内特色实施。
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契机,建立由地方主要领导牵头,组织、工信、教育、科技、人社、财政等部门和企业、职业院校代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中国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学徒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四是配套政策支持。进一步细化中国特色学徒制各项生均经费支持标准与各项激励政策。各部门应加强协同,通过政府全额拨款、企业税费杠杆调整,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学徒制培养。打好政策“组合拳”,增强学徒制培养参与各方尤其是企业的动力和能力。
五是提升培养能力。健全中国特色学徒制合作培养机制,加大职业院校学徒制软件与硬件实施投入,完善学徒制师资选拔和使用制度,重视学徒制第三方评价机制建设,学徒制培养生数在当年招生数的占比,纳入学校评估考核,整体提升学徒制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