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贾林海 报道
从江苏无锡东站下车,驱车50公里向东北而去,在距离长江不足几公里的地方,一座现代化小镇拔地而起。白墙与黛瓦相映成趣,青山与绿水相得益彰,但街道上反复出现的“中国永联村”不断提醒着《中国冶金报》记者——这里是一个村庄。

图为永联村“金手指”。(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
1月25日,《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进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的永联村,刚一下车,就被以永联村老书记吴栋材右手为原型打造的“金手指”雕塑所吸引。
司机师傅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这座雕塑名为“创造”,5根手指代表了永联村合并的其他村庄,侧面的轮廓线正是现在永联村村域的界限。
1978年,吴栋材被南丰公社派到永联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永联村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乡村振兴之路,集体负债额一度高达6万余元的“苏州第一穷村”如今变成了村级可用财力1亿多元的富裕村。
移步至“金手指”旁的永联展示馆,一面刻有多项荣誉的展示墙在日光照映下反射出光芒。墙上,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写的“华夏第一钢村”格外耀眼。诚然,在永联这片土地上,村与企,钢与人,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图为《中国冶金报》报道组观看宣传片。(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从长江边上的一片滩涂,到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中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居前3位,永联村的蜕变离不开由村办企业永联轧钢厂改制而来的江苏永钢集团。村集体持有永钢25%的股份,通过二次分配,1万多名社员每年人均可获利近1.7万元。
这25%的股份怎么来的?在展示馆放映的纪录片里,《中国冶金报》记者找到了答案。
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受各种因素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发生转变,买方市场逐步形成,乡镇企业在与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及合资企业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在此背景下,改制成为乡镇企业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
然而,作为村子和企业的双重“掌门人”,吴栋材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
“当时改制的时候,我给村里面留了25%股份。留的时候,反对的人把我骂得狗血喷头。改革不彻底,你要留它干吗,你这个尾巴还要留在那里干吗?改就要改彻底。”镜头里,吴栋材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我就跟他们讲,全部改掉了,农民的地也没有了,村里面老百姓怎么过日子?如果说我当时给了他们这点钱,第一代人的问题解决了,第二代、第三代人怎么办?”
事实证明,正是吴栋材坚持留下来的这25%股份,让永联村与永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联合发展之路。
“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吴栋材先后主持永联村5次并队扩村,全村人口由800人增至1万余人。50多年前在地图上还找不到名字的穷村有了自己的历史坐标——永远联合起来,是谓“永联”。

图为永联村展示馆。(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
“一座小镇拔地而起,或许用钱就可以解决,但入住的农民成为文明的市民,进而转变为合格的公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最大难点。”从父亲吴栋材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吴惠芳,有了“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新目标。他敲响的第一记重槌,就是实施乡村改造计划,提升村民素质。
永联村的文化发展并不局限于目光所及之处,更重要的是,村民从田间地头走进了城里才有的体育馆、电影院,从文化的“观众”变成了“主角”。走进永联文体馆,响亮的号子声迅速入耳,只见永卓控股拔河队队员双脚发力,拽着麻绳完成又一轮练习。“拔河让我们这群喜欢运动的人聚在了一起。”永卓控股职工、拔河队男队队长杨建勋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虽然训练很苦,但他们获得了成就感。
“我们已经在备战春节档了!”电话那头,永联幸福蓝海影院负责人姚立海向《中国冶金报》记者透露,“今年春节期间,《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等热门电影将悉数登场,与全国院线同步上映。今年我们会继续开设职工专场,从大年初一到初七,为留在企业过年的职工免费放映院线热门电影。”
“既比收入,又比文化;既要穿戴好,又要精神美。”吴惠芳的一句口头禅,正成为永联村的现实模样。如今的永联村,每季度一台晚会、每月一次讲座、每周一场电影、每天一出小戏,居民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富足。

图为永联村一景。(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
拾级而上,《中国冶金报》记者来到了与永联展示馆相邻的永联议事厅,一楼半圆形的议事大厅抢先入眼,285个座位整齐排列在主席台两侧。
“每年,永联村会分别召开经济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和永合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审议村集体经济发展、社区自治方面的议题。”议事厅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大家围坐在一起,不分职位高低,都有权利发表意见。”
在永联议事厅,凡是涉及居民、社员切身利益的各类问题,都要由集体讨论决定。永联人在这里已经表决通过了几十项村规民约,充分保障了村民民主议事的权利,拓宽了村民村治参与渠道,激发了村民的公民意识。
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楼道恳谈会……通过设立三级议事平台,永联村形成了“代表大会议大事、议事团体议难事、楼道小组议琐事、媒体平台议冒尖事”的村民议事新机制。
“让村民自己当家作主。”过去,几百人的会场坐得稀稀拉拉、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如今,在吴惠芳的带动下,坐序一律朝前、手机一律静音、参会一律准时。而永联议事厅,就是永联村民成长为公民的最好见证。
无论是在永联议事厅的代表席位上,还是在村民议事会的塑料板凳上,《中国冶金报》记者看到的,是永联人从农民、市民再到公民的跨越。昔日长江边的一个滩涂村,现如今书写了一个村庄的小康梦、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