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云”游绿色钢厂

2025-08-05 16:16:00

  编者按
  近年来,从“能耗大户”转型到“能效先锋”、从“资源消耗”转向“循环利用”、从“达标排放”迈入“近零碳排”、从“传统制造”升级为“绿色服务”、从“传统企业”蜕变成“花园式工厂”,中国钢铁行业积极倡导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引导并协同下游用钢产业绿色发展,让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中,绿色钢厂竞相涌现,在实现绿色制造全产业链联动和良性循环的同时,赢得了社会公众的积极评价。
  能源低碳化、资源高效化、生产洁净化、产品绿色化、园区生态化……在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浪潮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标杆企业不断涌现。《中国冶金报》精选其中5家代表企业,以转盘形式带您云游钢厂。
  Abstract
  The five companies featured here are standouts in China's steel industry's green transformation. Using a turntable, we invite you to explore these steel plants through words and images.
  张宣科技
  以能源低碳化逐“绿”前行
  王杨
图为张宣科技氢冶金竖炉远景。(李广明 摄)
  步入位于河北省张家口的河钢集团张宣科技厂区,人们对钢铁工厂的刻板认知一定会被颠覆:以“冶炼过程碳近零、能量来源碳近零、原料生产碳近零”为指导,该公司的绿电绿氢能源项目遍地开花,降碳足迹清晰可见。
  加速布局,构建“绿电—绿氢”生态链。近日,张宣科技东区物流园3.8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预计每年可发电约466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587吨。
  这个项目是张宣科技打造全球领先绿氢绿能耦合冶金示范的缩影。在其不远处的烟筒山光伏发电项目现场,光伏布置区域正紧张地进行着施工,昔日废弃的矿山如今变得热火朝天。张宣科技锚定60兆瓦峰值光伏发电并网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建成后年可生产约8000万千瓦时的清洁绿电,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6万吨。据了解,张宣科技目前已建成投用多个光伏发电项目,2025年计划自发绿电量达到3000万千瓦时,预计网购绿电4.2亿千瓦时,绿电交易量占外购电总量的42%。
  同时,张宣科技还发挥能源管理中心平台的优势,优化燃气、蒸汽等能源介质供给,进一步降低吨材电耗;动态调整干熄焦余热发电系统技术参数,力争年发电量达到12276万千瓦时。
  接下来,张宣科技将继续以绿色能源为核心,加速推进氢能耦合技术研发与应用,计划将今年内建成的200标准立方米每小时绿电制氢项目所产的绿氢全部注入氢冶金竖炉用于生产,加速构建“绿电—绿氢”一体化能源生态链。
  发挥优势,以氢冶金打造“低碳样本”。张宣科技的“绿”深刻融入其产业血脉中。在该公司的氢冶金生产现场,120米高的氢基竖炉巍然矗立,周围一个个银白色的反应罐与密布的阀门、仪表浑然一体。
  氢冶金生产是以清洁能源氢气为燃料和还原剂,与球团在高温下发生还原反应得到金属铁,使炼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与同等规模的传统碳冶炼工艺相比,张宣科技的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项目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万吨。
  张宣科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挥“氢基竖炉——近零碳排电弧炉”新型短流程工艺技术优势,从源头挖掘降碳潜力,在氢基直接还原工厂中引入整套的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装置,并进一步降低吨DRI(直接还原铁)产品约15%的直接碳排放。该公司同步开展的“钢铁烟气微生物固碳产蛋白试验研究”项目,在促进非铁元素多样化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前沿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中,张宣科技正以脱胎换骨的姿态加速向近零碳工厂冲刺,努力为钢铁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低碳样本”。
  山钢日照
  向海图强的资源高效化实践样本
  陈宏 杜宪伟
图为山钢集团日照公司鸟瞰图。(李建辉 摄)
  在黄海之滨,山钢集团日照公司以近10年坚守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答卷。这座年产千万吨的滨海钢城,通过构建“减量—回用—再生”三级管理体系,实现固废综合利用率100%、废水回用率100%、铁金属回收率行业领先的系统性突破,成为钢铁行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标杆典范。
  固废涅槃,从“钢铁垃圾”到“绿色宝藏”。“固废不出厂不是标语,而是可触摸的现实。”山钢日照能源环保部部长聂延忠表示,该公司拥有一套智慧化固废治理体系,其首创的“即产即清”模式,以危废智能称重终端实现了每公斤危废都可追溯。
  在钢渣处理环节,山钢日照的“辊压破碎+罐式热焖”技术使钢渣粉化率提升至98%,2024年钢渣产生量从140千克/吨钢降至120千克/吨钢;热轧工序采用新型连铸连轧技术,切损率由0.46%降至0.37%,年回收氧化铁皮等含铁尘泥超22万吨。作为区域领军钢企,山钢日照积极创建“无废工厂”,通过全流程减废提效、资源循环再利用和产业协同创新,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传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例证。
  滴水成金,智慧水务构建水生态闭环。面对山东日照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山钢日照打造出由27块LCD(液晶显示)屏组成的智慧水务“最强大脑”,集成8万个数据节点,实现“分钟级”精细调控。该公司的管道巡检机器人与无人机组成的“特种战队”,让110公里地下管网实现“零泄漏”。
  此外,山钢日照还积极践行国企担当,以“向海淘金人”开辟节水新路径,2万立方米/天产能的海水淡化项目宛如一座蓝色水厂,通过先进的膜处理技术,将黄海之水转化为工业生产的血液。该项目每年能为城市节约300万吨淡水,淡化污泥经压滤后“零废还海”。通过60余道工序将废水净化为纯水回炉,山钢日照的吨钢新水消耗持续领跑行业,全厂废水回用率100%,相当于年循环利用一个西湖水量。
  智链共生,数字引擎驱动循环生态。山钢日照利用烧结智能配料系统,动态优化铁矿石配比降低原料消耗5%,使焦化、高炉等重点工序能耗达标杆率持续保持在100%。该公司在炼钢环节,采用智能模型预判废油产生节点,让危废处置成本直降30%,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认定为“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企业”。
  山钢日照的转炉协同处置技术能够年消纳百万吨级社会废钢,钢渣经辊压破碎后,还可作为市政路基材料,书写重工业与城市生态共生的新范式。
  绿色地标,从制造基地到生态典范。近年来,山钢日照在环保上的投资已达94亿元,先后斩获“长流程钢铁行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标杆企业”等荣誉称号,成为坐拥1.8公里天然海岸线的钢铁文旅地标。
  在这座被227万平方米生态绿廊环绕的沿海钢铁基地内,种植了15万株乔木、50万株灌木,吸引了20多种候鸟栖息。山钢日照通过建设“钢铁植物园”,实现了从生产制造基地向绿色地标的转变。作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该公司将持续探索工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模式。
  包钢股份
  产品绿色化的生产管理实践
  黄雪盈
图为包钢股份智能机器人正在为锌铝镁新产品贴标。 (包钢新闻中心 供图)
  随着全球对低碳发展目标的持续推进,国际市场对绿色环保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2025年,在全球碳减排浪潮与欧美绿色贸易壁垒的双重驱动下,包钢股份积极布局“绿钢”产品市场,在新产品生产管理实践与优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优质精品钢+系列稀土钢”,在重点领域发力。包钢股份锚定战略转型,在稀土钢新材料与锌铝镁镀层钢板等新产品领域发力。
  包钢股份推行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绿色生产供应管理方式,形成“以销定产”模式,结合LCA(生命周期评价)理念,将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融入战略决策与生产经营。为确保实践成效,包钢股份从理论依据出发,以精益思想和生产制约理论为指导,依托自动化与准时化,找出制约生产的环节,诊断识别瓶颈并精准施策,建立起了一套能够高效反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管理模型。
  “试点先行”,严谨流程、创新方法。包钢股份在新产品开发上采取“试点先行”的策略,以稀土钢冷轧板材厂镀锌产线为试点,分阶段推进锌铝镁新产品生产管理优化,并结合国内市场与其他先进企业的生产经验,以热镀锌铝镁镀层产品为目标,赴国内先进钢铁企业考察学习,同时评估自身生产能力,聚焦热镀锌铝镁产品改造产线,仅用2个月便完成改造并成功试制出产品。
  通过分析生产环节瓶颈工序,包钢股份制订出了详细的计划,精准找出炉区气氛控制等影响因素,逐个攻克难题,不断调整生产参数,成功优化生产,产品性能得以大幅提升。
  这些努力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钢股份的“绿钢”产品已连续多年通过美国SCS翠鸟认证,并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已广泛应用于家电、3C(计算机类、通信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领域,收获了客户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誉。包钢锌铝镁产品首次投放市场即取得佳绩,销量远超计划,盈利可观,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同时,包钢股份的生产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产品合格率显著提高,产品结构得以优化。在积极拓展市场的过程中,包钢股份加强与周边地区光伏项目及能源企业的合作,成功入围多家光伏企业“白名单”,打通多渠道销售,“包钢”品牌更加响亮。
  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包钢股份凭借对绿色生产的深刻研判,以及在绿色新产品生产管理上的实践与优化,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为行业树立了绿色转型的标杆。
  本钢
  以生产洁净化描绘绿色转型新图景
  记者 高晓曦
图为鞍钢集团本钢厂区。 (本钢 供图)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近年来,鞍钢集团本钢以生产洁净化为目标,通过超低排放改造、末端治理技术升级、清洁运输体系构建等多维度举措,逐步实现从“黑粗重”到“绿精美”的蜕变。
  超低排放改造,啃下全流程改造“硬骨头”。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本钢自2019年起,以“整体推进、分类实施”为原则,累计投入123.7亿元实施252项改造项目,目前共重点完成13座焦炉、6台烧结机及发电锅炉的脱硫脱硝,高炉热风炉及轧钢加热炉的脱硫,3个炼钢区域的三次除尘系统建设,以及高炉出铁场、焦化加煤推焦干熄焦等除尘改造,给生产设备装上了“空气过滤器”。目前,本钢已投运的环保设施持续稳定运行,2024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同比2021年分别下降55%、47%、27%。
  除了生产环节上的改造,本钢还对整体环境进行了提升。本钢完成了板材公司、北营公司、矿业公司的3A级花园工厂建设,厂区环境优美,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环境效益显著。
  清洁运输,铁路+新能源构建“绿色动脉”。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策的推动,本钢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融入企业绿色发展的各个环节,把清洁运输作为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本钢全力以铁路+新能源构建“绿色动脉”。本钢板材公司引进国六汽车4100余辆、电动重卡97辆,逐步淘汰不符合超低排放要求的老旧车辆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在主要运输路线上布局换电站、充电桩、加氢站等设施,拓宽新能源汽车服务应用场景。本钢北营公司聚焦清洁运输的难点和症结,进一步优化进出厂大宗物料及产品运输结构,充分挖掘现有管道和铁路运输能力,进出厂大宗物料和产品的汽车运输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国六排放标准车辆。目前,该公司已建立大宗物料及产品的运输台账,安装的门禁和视频监控系统,具备自动识别车牌号并记录车辆排放标准等信息的功能。
  去年1月份,东北三省首座光、储、充结合重卡换电站——辽宁本溪桥北一号换电站在本钢投运,开启了新能源重卡换电的全新赛道,标志着本钢在清洁运输和绿色物流体系建设上迈出了全新步伐。
  环境管理,从达标排放到标杆领跑。为确保环保工作稳步推进,本钢高起点谋划,不断创新环境管理机制,强化监管责任,建立了完善的分级责任,下发了《本钢超低排放改造及重点环保任务专项监督工作方案》。
  在改造硬件的基础上,本钢同步推进环保管理“软升级”。该公司通过建立能源管控中心、环保智慧管控平台等数字化系统,实现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控,目前已完成8000多个无组织排放源、100多个空气微站及视频信号的采集接入,以及超低排放有组织、无组织现场评估监测,形成了超低排放改造评估监测总报告、超低排放改造评估监测工作总结。
  从烟囱林立的传统钢厂到花园式工厂,本钢的环保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本钢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体系认证为保障的清洁生产模式,将描绘出绿色转型的新图景。
  龙钢
  园区生态化书写出的钢城诗篇
  白崇高
图为陕钢集团龙钢公司5#高炉远景。(徐颢轩 摄)
  近年来,陕钢集团龙钢公司以“工业+文旅+文化”的融合创新,将“傻大黑粗”的钢铁基地蝶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钢与绿的交响中,书写出花园式工厂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钢铁丛林,生长出绿色长廊。沿着龙钢展览馆的连廊漫步,左手边是铁矿石淬炼出的钢铁传奇,右手边是四季常青的景观绿带。这条绿化长廊,如同一条翡翠项链,将龙钢的生产区与生活区衔接。近年来,龙钢在厂区内大力推进绿化改造,炼钢高炉周边绿意盎然,轧钢车间外树木成林,工业生产区域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相融,让每一条生产线都成为被绿植环绕的生态走廊。
  如今的龙钢厂区,污水经过处理后变成的循环水滋养着睡莲池,废气净化塔旁绽放着丛丛月季,昔日的废料堆场变身为工业主题公园。这种“车间连着花园,烟囱望着绿地”的独特景致,让人耳目一新。当游客沿着长廊散步至该景区入口,可亲眼目睹工业的厚重与自然的清新在这里无缝交融。
  城市客厅,生产现场的华丽转身。在龙钢展览馆里,钢铁元素与鲜活的绿萝共居一室;在龙钢炼钢炉前操作室里,游客既能目睹钢水奔流的壮观,又能欣赏到生机勃勃之美。这种“硬核工业+柔性生态”的反差,正是龙钢献给韩城这座城市的礼物,昔日封闭的厂区目前已成为师生研学、企业团建的城市会客厅。
  在花园式工厂建设的过程中,龙钢积极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立足自身实际,提出绿化方案,分春、秋两季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对重点区域及主干线,引进专业队伍进行重点绿化提升建设,景区精心设计的钢铁绿道,将轧钢板带、炼钢转炉、炼铁高炉等工业地标串联成线,并在沿途设置了休憩驿站、科普展板、花卉景观。
  形象重塑,得到社会各界肯定。“以前姑娘们一听是钢厂的,都不愿见面;现在穿工装逛市区,时不时会有人问是不是景区工作人员。”在龙钢职工的调侃里,藏着企业形象的彻底重塑。通过打通与司马迁图书馆的通借通还系统,龙钢建设完成职工艺术中心与咖啡书屋,主动嵌入城市肌理,成为文化与生态的节点。
  如今的龙门钢铁景区,既是展示绿色冶炼的工业课堂,又是市民休闲的城市公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
  这座会呼吸的花园式工厂,用自身的蜕变证明着重工业与生态文明是可以和谐共生的。在这里,每一片绿叶都在讲述转型的勇气,每一朵鲜花都在绽放融合的智慧——这不仅是龙钢的新生,还是其他工业城市驶向未来的绿色航标。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