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我们谨向曾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先辈们,向为中国钢铁工业积极奉献的老战士们,致敬!
80年前,你们用血肉与意志弥补了钢铁的匮乏;80年后,我们以科技与使命锻造新时代的“强国之钢”。铸就于抗日战争的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光芒如炬,激励着全体钢铁人以钢为骨,向强而行!
忆往昔,“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抗战时期,面对兵工厂需要的钢铁等战略物资严重匮乏的困境,重庆大渡口钢迁会的工人在敌机轰炸间隙铸就兵工利刃,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土法炼钢”的智慧创造奇迹:太行山区的“焖钢炉”将废旧铁器重熔成枪管,华中、华东等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厂将收购的废旧钢铁材料熔化铸造成炮弹壳、地雷等……这些含碳量不稳定的“土钢”,却迸发出惊人的抗战能量。还有那15岁上战场杀敌的树国、突破“围剿”的张宗奇、紧握手术刀的季昌兴、以笔为刃的王生……老战士们用保家卫国的决心淬炼出比钢铁更坚硬的信念,以血肉之躯铸就“抗战生命线”,让钢铁般意志成为熔铸民族魂魄的抗战图腾!
看今朝,“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风云激荡的抗战胜利80年,是中国钢铁工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自强不息,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80年。
新中国的钢铁工业从废墟上艰难起步,在短短30年里,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持续书写气壮山河的崛起壮歌:从“人均不够打一把菜刀”到产量全球第一,从强度普遍低于200兆帕到突破2000兆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20世纪70年代武钢“一米七”的引进到“走出去”共建“一带一路”的钢铁实践,从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到宝武汽车板、鞍钢造船板、河钢家电用钢、中信特钢轴承钢、首钢电工钢、太钢“手撕钢”等钢铁品牌享誉世界,中国钢铁几乎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全部钢材需求。这背后,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信念,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更是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淬火重生。
望未来,“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基础到“十四五”规划迈向高质量发展,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串起了一部浓缩的社会主义奋斗史诗。如今,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快速变革、秩序重构的大潮疾驰而至,中国钢铁也步入了“调整、改革、突破、新生”的关键阶段——钢铁产量达峰后的结构调整业已启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下的出口秩序亟待整顿,“双碳”目标下的降碳旅途已经铺展,突破性技术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钢铁行业须以抗战精神为淬火剂,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气概,在“十四五”收官冲刺中筑牢根基,在“十五五”开局谋划中锚定方向,在产能红海中锻造破卷之刃,用氢冶金等重构绿色基因,让智能算法激活传统产线,在民族复兴中发出不懈奋斗、向新而行的钢铁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