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惠平
“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10月15日,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在第十二届中国钢铁年会上指出,“展望未来,科技创新是引领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是推动钢铁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
干勇说,回顾历史,科技创新是支撑中国钢铁工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核心要素。中国钢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既得益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也源自钢铁行业自身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
大国崛起,钢铁工业功不可没。“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累计生产了121.8亿吨钢,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共生产了114.6亿吨。这些钢材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为在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上亮相的各类新型装备提供了强大支撑。”干勇指出,“可以说,没有这些钢,就没有3万公里的高速铁路、14.3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就不可能有6000多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就不可能有230多个民航机场,就不可能年产2900万辆汽车;我国也不可能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第一家用电器制造大国、第一工程机械制造大国、第一发电和变电设备制造大国,以及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
他进一步表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和技术进步的历程几乎同步,科技创新是钢铁工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7座高炉、12座平炉、22座小电炉,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轧制400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直到1978年,我国钢厂的生产流程结构和工艺装备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国外,炼铁大多是几十、几百立方米的小型高炉,炼钢以平炉、侧吹转炉为主,浇铸都是模铸,轧钢都是二火成材,成品轧机以横列式、往复式轧机为主,钢铁产品则是以螺纹钢、盘条、窄带钢等为主,缺乏现代化的板管材。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迎来了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以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和宝钢建设为标志,从引进、吸收、创新起步,以“引进先进生产线,提高自动化水平”为路径,开启了我国钢铁工业现代化之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又以“提高全连铸比、提高板管比”作为重要的技术突破方向。进入21世纪,钢铁工业开始注重集成创新、自主创新,流程和装备技术向着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长寿化和生产过程环境友好化的方向加速发展,产品则向高端化方向加速发展。
干勇认为,从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以及大冶金工业流程各工序或领域的技术水平来看,我国钢铁工业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
他分析指出,从产量规模上看,我国已经具备了从“资源—环保大循环”的角度分析、解决矿石、焦炭、废钢、铁、钢、材产能及产量问题的条件和基础。从流程/工艺/装备/自动化方面看,中国钢铁工业的整体装备技术已达到或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主体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先进、最智能、最绿色的可循环大冶金生产流程,工艺衔接逐渐精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从品种研发应用上看,钢材质量日趋稳定,品种正在迈向中高端,以汽车板、电工钢、耐热钢、不锈钢、轴承钢等为代表的多种先进钢铁材料品种已陆续实现突破,部分钢材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环保技术水平上看,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钢铁企业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综合来看,我国钢铁产业拥有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技术和人才条件,也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干勇同时指出,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也面临环境、资源、能源、品种、质量、成本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且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2018年,我国特钢产量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不足14%。2019年上半年,会员钢企产钢量同比增长5.6%,非会员钢企产钢量却同比增长了24%。
再如资源安全问题。钢铁工业消耗大量资源,铁矿石对外依存度极高。2018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0.38亿吨,进口煤炭2.81亿吨。
又如同质化竞争问题。钢铁工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且向高端产品蔓延,不锈钢、电工钢、汽车板等产品出现过剩迹象。以电工钢为例,2018年,我国无取向电工钢产能利用率为83.89%,取向电工钢产能利用率仅为73.65%。
站上新历史方位的钢铁工业,需要以建设钢铁强国为使命担当,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瞄准主要问题和关键短板发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瞄准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技术突破,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干勇建议,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下一阶段工作,要重点把握以下6个方面:
一是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推进高端钢材品种研发和产业化。
二是做好产能结构优化、企业结构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的布局和调整,在打造世界级品牌、世界级企业、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的同时,提前遏制新的过剩产能出现。
三是大力发展适用于大冶金工业流程的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项目,推动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促进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强产业链大循环下的资源回收利用。
四是做好与资源、能源和下游应用行业的联合布局、协同耦合发展。
五是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国际合作,“掌控”好国际矿产资源布局,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六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需求,推动先进装备、技术、管理、资本走出去。
最后,干勇表示,我国钢铁工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我们广大钢铁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