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高端访谈

对话鞍钢集团谭成旭:开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1-03-11 10:11:00

   “把‘效益有改善、员工有获得感、发展可持续’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尺。”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做客“对话新国企”,畅谈鞍钢“十四五”发展规划、国企改革以及如何协调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话题。
  鞍钢集团始建于1916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船舶、桥梁、汽车、铁路、家电……鞍钢产品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我国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降低排放和能耗
  “去年鞍钢取得了两项重大突破,实际利润超过百亿,创历史最好水平。15万人的厂办大集体改革和22万人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谭成旭说,鞍钢以崭新的形象迈入了“十四五”。
  “把握大势才能顺势而为育先机,融入大局方能登高望远开新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鞍钢的发展依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把握大势,融入大局,抢抓四个机遇。”谭成旭说,即创新发展机遇、转型升级机遇、市场拓展机遇、区域发展机遇。
  同时,鞍钢也面临着挑战,“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产能过剩的压力,产业集中度偏低等问题。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压力将更大,任务也更艰巨。
  “鞍钢更要勇于担当,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工作。”谭成旭说,在新发展阶段,鞍钢要站排头、做表率。
  谭成旭表示,“十四五”期间,鞍钢将按照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降低排放和能耗这“两升两降”的总体思路,在“五新”上聚力、发力。谋划新定位,制定“7531”的发展目标,即七千万吨级的粗钢、五千万吨级的铁精矿、三千亿级的营业收入和百亿级的利润。重塑新格局,牵动推进兼并重组、提升行业的集中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突出新生态,研究制定碳规划、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布局氢冶金等前沿的引领技术,加大力度实施矿山复垦。激发新动能,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海洋工程用钢、核电用钢、航空材料等方面布局。打造新文化,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鞍钢宪法、劳模文化,打造开放合作、共建共享文化。 
  重点攻坚三项制度改革这一痛点、难点、堵点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鞍钢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综合改革的试点,要把握好‘一个抓手’‘四个切口’,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谭成旭说。
  谭成旭表示,深化国企改革,鞍钢要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坚决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加快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重点攻坚三项制度改革这一痛点、难点、堵点。按照“1+N”的政策体系,狠抓落实,着力推动5个新突破。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真正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16字方针,积极稳妥推进混改,转换经营机制。
  当前,鞍钢的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谭成旭认为,必须把深化改革同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密联系,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充分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
  把矿山真正地变成绿水青山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粗钢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钢铁消费市场,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我国钢铁生产赖以维系的基础原料铁矿石供应缺乏自主可控能力,长期依赖进口。
  出于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重要性考虑,今年,谭成旭完善、补充了去年的建议,再次呼吁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增强钢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谭成旭认为,我国亟需改变铁矿石供应格局,从根本上解决铁矿资源保障问题。他建议加快国内大型铁矿基地的建设。加强政策扶持,从配套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促进国内铁矿业做优做强做大。加快构建境外资源的供应体系,鼓励骨干企业投资境外优质的铁矿资源开发,推动建立反映供求关系的铁矿石定价机制,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的同时,如何协调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矿山的复垦就是解决绿水青山、解决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一个关键问题。”谭成旭表示,鞍钢持续加大矿山复垦,如今鞍钢的可复垦率和绿色矿山、智能矿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们也在碳中和和碳排放方面加大力度,在超低排放方面,我们想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相关工作要求。”
  “近期,鞍钢进一步制定了关于矿山复垦的三年规划,和鞍山市一起在矿山复垦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久久为功,把我们的矿山真正地变成绿水青山。”谭成旭说。

来源:国资小新

编辑:杨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