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徐可可 报道
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长期来看,钢铁行业利润有所修复但持续性仍显不足,强劲的供给能力与减弱的需求强度仍然是钢铁市场当前的主要矛盾。自律控产‘反内卷’是稳市场的有效举措。”在7月30日召开的钢协六届十一次理事(扩大)会议间隙,江苏镔鑫钢铁集团(以下简称“镔钢”)董事长林滔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就当前钢材市场形势发表见解,并分享了企业的经营策略。

图为林滔(左)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
行业利润修复得益于低库存与抗风险能力提升
2025年上半年,钢协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92亿元,同比增长63.26%。
“上半年钢铁行业盈利水平提升,主要得益于两大关键因素。”林滔指出,“其一,去年行业经历了一轮价格的大幅下跌,加之螺纹钢新老国标交替,钢材社会库存降低,为今年的市场行情奠定了基础。其二,企业在市场波动中积累了应对极端行情的宝贵经验,例如通过精准控制原料库存、优化销售策略等方式,显著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镔钢就是通过巧妙运用预售策略,成功规避了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我们将远期产量以合理价格锁定给下游客户。”林滔介绍道,“目前,预售业务主要分为出口订单预售和工业材远期交付两种形式。在出口业务中,外商多采用远期订单模式,这成为公司预售业务的重要渠道;在工业材方面,针对可接受远期交付的客户,公司通过精准评估订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实现了规模预售。上半年,预售策略的有效实施成为公司应对市场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律控产“反内卷”是稳市场的有效举措
林滔指出,当前钢材市场面临强供给、弱需求的挑战,不利于钢材价格平稳运行。从历史经验看,每家企业若能将产量降低1%~2%,就有希望收获较为理想的稳市场效果。
“企业以盈利为根本目标,但产量增加并不等同于盈利水平提升。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采取低价竞争策略,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林滔强调,“当下,国家‘反内卷’的呼声日益高涨,企业理念必须加快转变。过去,企业规模常常被当作衡量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部分企业过度热衷于规模扩张。例如在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打击‘地条钢’行动成效明显。然而,许多企业在获得收益后,又将资金重新投入到扩大规模中。针对这一状况,行业正积极呼吁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而非持续进行产能交易。为此,相关部门也在进一步完善产能置换政策。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是缓解行业‘内卷’的有效途径。”
此外,林滔认为需求端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过去,钢铁行业盈利状况良好,企业对下游用户需求重视不足。”他分析道,“随着行业下行压力增大,企业将更加重视下游用户,有望开发出更多新的需求点。”
以“用户思维”撬动更大市场
在行业供强需弱的大背景下,谈及镔钢的经营之道,林滔着重强调了“用户思维”的重要性。
“以镔钢建材业务的转型为例,公司早期主要依赖经销商模式,与客户之间的互动较少。”林滔回忆道,“自2021年起,我们加大了直销渠道的建设力度,目前建材板块的直销比例已接近90%。通过直销模式,公司与客户的联系更加紧密,能够更直接、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涵盖从产品质量到装车规格、质保书、物流运输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通过直销模式,我们明确了哪些客户对品质有更高要求。通常,这些要求较高的客户对产品标准更为严苛,但同时也能为我们带来更高的吨钢利润。因此,通过与客户直接互动,我们筛选出更优质的客户,而这些优质客户也促使我们不断提升产品档次,甚至挖掘出新的市场机会。”目前,镔钢的产品已经从传统的房地产建设领域逐步拓展至高铁、路桥、核电等高端市场。
下一步,镔钢计划从普通钢材逐步向优质钢材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贴近用户同样至关重要。“钢铁的销售受半径限制,我们初步将市场定位在300公里范围内。在此范围内,我们深入分析周边工业材需求。例如,镔钢毗邻日照市,物流半径仅几十公里,而该区域对焊接用钢的年需求量近70万吨。因此,公司下一步在焊接用钢业务上的定位,至少应满足日照市对焊接用钢的需求。”林滔表示。
此外,镔钢还希望以产业链合作的方式与客户实现深度合作。林滔表示,公司所在的临港产业园区正持续推进招商引资,镔钢希望发挥“链主”作用,邀请更多客户入驻园区,共享能源、共创研发、共拓市场,携手实现共赢。
数字化是企业战略布局中极为关键的能力储备
林滔将数字化视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点。
近年来,镔钢以全流程智能工厂为目标,打造全厂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数字化延伸至每一道工序、覆盖全部要素、贯通完整流程,并在统一底座之上持续迭代、动态升级,构建起自我进化的智能制造新生态,使降本增效与运营优化成为常态。
“通过一系列数字化举措,镔钢实现了数据不落地和基础AI模型的构建。这对企业的降本增效和决策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林滔表示,“在数字化建设领域,企业需要进行长周期投入。这是因为数字化工作具有较高难度,从基础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到采集海量数据后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再到上层各类模型的构建,以及围绕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探索应用,都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就当下而言,距离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仍有一定差距。对于镔钢而言,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我们始终在路上。”
在林滔看来,AI 必将给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数字化本身就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若能与 AI 有机结合,那无疑是如虎添翼。未来,数字化能力以及运用 AI 赋能的能力,将成为钢铁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备技能。缺乏这种能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这无疑是企业战略布局中极为关键的能力储备。”林滔指出。
“当前,钢铁行业发展已经进入‘调整、改革、突破、新生’的关键阶段,钢铁企业应转变观念,不过分执着于规模扩张,而是集中精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林滔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