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观点评论

提高认识 为“双碳”护航

2021-11-10 10:07:00

孔昭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印发,从中央层面制定印发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这无疑将“双碳”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为钢铁行业定了明确的奋进方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拥有正确的理念与方法,才能真正走向“双碳”目标“彼岸”。笔者认为,在对“双碳”的认识层面,钢铁行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碳资产是钢铁企业一项重要资产,应从管理架构和模式上进行革新,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管理协同。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直接决定企业未来能够走多远。与此同时,随着钢铁行业碳排放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通过碳定价、碳交易所形成的碳资产将成为钢铁企业重要的资产构成,企业在低碳发展上的努力将转变成经营上的直接贡献。在这种形势下,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正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所指出的,“低碳不只是节能环保部门的事,企业的资产财务相关部门应走在前面”。这强调了碳资产管理的综合性、协同性。在大型钢铁企业中,碳管理通常是在碳减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的带领下,横跨多个职能部门进行,如由安环部负责统筹协调和对外联络,负责核查、核算、培训,生产制造部负责配额惩戒、发放和分解,规划发展部进行碳资产监管及CCER项目(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的申报,研究院负责编制监测计划和年度排放报告,资产经营公司负责碳交易等。大多数企业碳管理仍主要由环保部门牵头负责,这样其实弱化了其他部门的职责,既增加了沟通成本,效果又不尽理想。
  笔者认为,为实现高效优质的碳资产管理,钢铁企业应建立健全碳资产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碳管理部门或碳资产管理公司,这样才能真正盘活钢铁企业的碳资产,实现价值创造。在这一模式下,钢铁行业已经有企业率先进行了探索,如武钢(现属于中国宝武)在2014年成立了关于碳减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将入股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股权和资产经营权集中到资产经营公司;河钢集团在2017年3月份成立了河钢碳资产管理公司;2021年,天津荣程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落户天津东疆,主要进行配额碳资产管理、减排碳资产管理、低碳课题研究等工作,将碳交易精细化管理,实现碳资产增值保值,增加集团新的盈利点。不过,这些模式有的还未发挥实际作用,同时大都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
  第二,要厘清概念,全面摸排,做好基础工作至关重要。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钢铁行业对于“双碳”工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但大部分企业对于如何着手却不甚清楚,虽然几家钢企已率先发布“双碳”行动方案,但具体落实的难度也不容小觑。笔者认为,打好基础是最关键的一步。
  首先要厘清概念。钢铁企业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理解。碳达峰不等于产量达峰,也不等于在2030年前盲目冲高,必须在统筹考虑碳排放强度(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提交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中提出,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和后期碳中和的基础上,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则意味着要让碳排放和吸收相平衡。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每年的碳排放量约100亿吨,而碳汇能力仅10亿吨,排放值远大于碳汇值。所以,钢铁企业应一方面降低排放值,一方面增加碳汇值、吸收值,双管齐下来实现目标。最近宝武碳业、化工宝数科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签订“双碳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便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其次,应摸清碳排放家底。这是开启后续降碳行动的基石。没有准确的数据,就难以实现“真减排”,而准确的碳排放数据,需建立在审慎、规范、常态化的统计核算基础之上。由于钢铁行业的副产品比较复杂、工序流程较长、工艺路线多样化等,稍有不慎极易发生漏算、误算,给碳排放的监测、统计和核算带来难度,甚至导致巨额的交易成本出入。为此,钢铁企业亟须真正摸清家底,积极配合做好碳排放基础数据填报工作,再据此制订监测计划、写明排放报告,内部监测、报告与外部核查相结合,真正掌握碳减排空间,明确碳减排潜力。
  第三,完善能源消费结构势在必行,应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的投入。《意见》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60年,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这些目标的确定对钢铁行业今后的发展将起到强指引作用。此前,超低排放改造的刚性约束,使得部分企业将大量资金优先投入该领域,推后了部分需要长期投入的节能项目。《意见》的出台将使这一局面得到改善,扭转部分钢铁企业过度重视短期超低排放改造而忽视长期节能环保投入的倾向,实现二者并重。
  同时,《意见》还要求钢铁企业一方面高度重视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钢铁行业系统能效和余热余能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源结构转型已势在必行,应加快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据悉,为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及低碳发展,南钢目前已经通过布局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每年自发电10万千瓦时。可见,对于已经前瞻性地开展这项工作的钢企来说,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一大利好。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