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近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划定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收官时间表”。
截至2025年9月2日,全国204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改造及评估监测。其中,153家实现全流程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6.33亿吨;叠加部分完成改造及正在评审中的产能,已基本达成80%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目标,为年底收官筑牢基础。
电炉炼钢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提速。自7月份钢协电炉钢分会召开电炉钢企业研讨会后,行业改造热情提升。截至9月2日,45家有电炉企业的74座电炉(含AOD炉)完成公示,涉及粗钢产能约4256.5万吨。其中,30家企业(27家短流程)的52座电炉(含AOD炉)实现全流程改造,涉及产能3157.5万吨,占电炉钢公示总产能的74.2%。
然而,部分企业改造仍然滞后,症结有二:一是今年部分建筑钢材生产企业主动降产,电炉钢产量下滑,企业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处于“双低位”,难以满足连续3个月清洁运输的评估阶段要求;二是部分企业未进行产能置换或退城重建,装备及环保设备设施老旧,叠加经营负担,改造推进慢。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环保设备设施运行推高能耗。1月—7月份,钢协会员企业吨钢耗电量为505.84千瓦时(同比增长3.64%),凸显超低排放与节能降碳协同推进的重要性。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进入攻坚冲刺期,笔者有如下建议:一是坚持政策的稳定性,不搞层层加码。二是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推广废钢加工、电炉烟气回收、余热利用、直接轧制、轧钢加热炉节能等成熟技术,通过源头治理降低运行成本,实现低碳与超低排放兼顾。三是优化结构调整路径,对确难改造的企业,支持通过并购重组等实现转型,在稳增长、保民生、增就业、促稳定的前提下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四是适时推出差异化政策,对于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给予生产要素的倾斜,既是对已完成改造企业的公平,又是对未完成改造企业的鞭策。
临近收官,钢铁行业需平衡生态约束与产业韧性,以科学施策为全球钢铁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