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

地方债提前开闸:1月发债规模已超4000亿 往年为零

2019-02-01 11:00:00

  随着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提前下达,1月以来,多地债券发行大闸开启。1月31日,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共有北京、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在内的7个省市发布地方债招标文件或发行结果。据统计,整个1月,各地发行地方债规模已超过4000亿元,而往年这一数据为零。

  土储和棚改专项债占比最高

  具体来看,1月发行的地方债以新增债为主,总量超过3600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为1400多亿元。1月31日披露的发行信息显示,除浙江外,其余6地发行的均为新增一般债券。分析人士指出,一般债在发行时面临的限制较少,资金腾挪空间更大,发行难度也相对更低,因而1月新增一般债的发行进度快于新增专项债。

  同时,部分借新还旧债券在1月提前发行,其中一般债借新还旧358.9亿元,专项债借新还旧133.2亿元,合计约500亿元。1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要优先用于偿还拖欠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发债或其他金融工具置换存量债务节省的利息支出要全部用于清欠。

  而具体在1月的新增专项债中,占比最高的就是土地储备专项债和棚改专项债。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这两部分专项债对应的项目投资并不会计入基建投资中。而其他计入基建投资的专项债品种,包括收费公路、水利、园林等专项债的总占比不足25%。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指出,在稳基建、补短板的要求下,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或将进一步扩大。在赵锡军看来,在强化逆周期调节的背景下,定向降准、专项债等政策均带有结构性特征。

  基建大年来临

  提前下达的地方债则为基建提供了必需的“弹药”。“基建投资加快步伐将对投资增速起到托底作用。”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今年宏观政策明显转向,着力点在于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基建项目执行进度会明显加快,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长10%,成为拉动投资的关键力量。

  201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合计1.39万亿元。这1.39万亿元新增债务中一般债5800亿元、专项债8100亿元,分别相当于2018年全年限额的70%和60%。而从1月发债规模看,新增地方债发行规模为提前发行规模的26.5%,其中新增一般债2276亿元,占提前发行一般债的39.2%;新增专项债1411.7亿元,占提前发行专项债的17.4%。

  万亿地方债提前下达意味着,与往年相比,2019年初,地方政府就可发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也可“借新还旧”缓解偿债压力,对冲经济波动压力。“预计2019年基建投资将增长10%,成为拉动投资的关键力量。”连平撰文表示,2019年我国宏观政策将强化逆周期调节,在减税降费的同时,着力加大基建投资力度。

  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此前表示,近年来地方债发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近年来各地多数在5月左右调整预算,导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偏慢,出现上半年无债可用、下半年集中发债的情况。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债务限额,便于地方提前启动发债工作。此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依赖基建稳定增长,而地方政府资金较为紧张,提前发行旨在加快地方支出节奏,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是财政政策更为积极的一种表现。

  提速与防风险并重

  尽管地方债首次提前下达,但在防风险攻坚战下,地方政府债务面临的严监管高压态势不会削减。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此前强调,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不意味着放松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要在发挥政府规范举债积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去年底,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部署2019年财政工作时,三次提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尤其是隐性债务。近日,财政部印发《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要求从2019年1月1日起,各地需要详细具体公布各类债务相关信息,包括违法和违规举债担保问责结果,并强化监督机制,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应对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履行日常监督职能。这意味着,在防风险攻坚战下,地方政府债务严监管高压态势不会削减,在坚持开好“前门”同时没有关严的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后门”或严堵。

  事实上,今年中央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并提前授权加快地方债发行进度,一方面是进一步鼓励满足地方基础设施资金合理需求,另一方面也间接削弱了地方违法违规举债动机。

  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债持有结构仍过于集中、二级市场成交还不够活跃、投资者缺乏渠道了解债券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债券直接融资功能与价值的发挥。因此,扩大投资者范围仍是地方债市场发展的重要方面。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