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

本钢品牌助力汽车“轻量化”
专访本钢技术研究院汽车板研究所首席工程师刘宏亮博士

2019-05-23 08:54:00

  2005年至今的十余年间,本钢汽车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从“跟随”到“领跑”的转变,并在汽车轻量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了本钢高端产品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标志。  

  为了了解更多本钢集团研发轻量化汽车板的信息,记者就本钢品牌是如何助力国内汽车轻量化发展,给用户带来核心价值的?未来,在汽车轻量化技术上,本钢集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等问题,对本钢技术研究院汽车板研究所首席工程师刘宏亮博士进行了专访。

  记者:目前,本钢汽车轻量化研究发展现状,以及在行业中所处于的位置怎样?

  刘宏亮:近些年,本钢在汽车轻量化研发,重点是高强钢研发方面做了较多工作,主要集中为两方面。一方面,随着板材三冷轧工序的投产,本钢在高强钢开发和推广领域有了新突破,先后完成了冷轧HC500LA、DP780、TR780、DP980、QP980等产品开发工作,完成镀锌DP780+Z、DP980+Z、TR780+Z等开发工作,实现了冷轧和镀锌1000MPa产品的供货能力。此外,还开发了具有本钢特色的热成型钢系列化产品,实现PHS2000全球首发。目前,本钢已经成为国内外首家具备PHS1500、PHS1800、PHS2000商业供货能力和业绩的企业。

  另一方面,在汽车轻量化设计以及先期介入(EVI)领域开展大量工作。汽车轻量化既包括材料轻量化,也包括设计轻量化。而设计轻量化是技术难度非常高的研究方向,此前,以主机厂研发为主,随着本钢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如何把本钢产品通过早期设计,应用在新车型中,成为产品推广的核心技术之一。与此同时,协助主机厂优化产品应用,如提高材料利用率等,也是推广本钢产品的有效方式。板材技术研究院汽车板工程实验室二期投入2400多万元,丰富了EVI相关设备,使本钢EVI能力显著提升,近几年参与了较多主机厂轻量化设计工作。

  记者:我们知道汽车轻量化对一个企业的研发水平要求很多,本钢集团汽车轻量化研究的困难和难点还有哪些?

  刘宏亮:本钢汽车板研究和生产起步较早,但受制于地缘因素等,一段时间内进步缓慢,逐渐被其他钢铁企业追赶和超越。当前面临的主要的困难一是基础研究条件不完备。本钢目前不具备全流程中试研究的条件,而在高强钢开发领域,依托于各自企业实际情况的中试研究必不可少,先进高强钢研发工作已经无法通过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市场现有产品进行生产,中试实验非常必要,由于企业这方面缺失,导致产品开发对高校依赖较大,影响高强钢产品开发工作。二是企业科研投入与行业对比较低。河北钢铁、首钢、马钢等钢铁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力度较大,进步也相对较快。另外, 高级技术人员短缺成为掣肘。新产品开发对技术依赖性较大,先进高强钢产品技术含量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但由于本溪市对高层次人才短缺,势必造成研发力量不足,不利于高强钢产品研发工作。  

  与此同时,本钢集团先期介入的经验不足,先期介入参与汽车设计需要时间和项目积累经验。此前,本钢能够参与的汽车设计工作较少,近些年发展迅速,但积累经验依然较少,与国内先进企业等还有较大差距。

  记者:面对这些困难,本钢集团将采取哪些对策,未来针对汽车轻量化发展的趋势,研发重点、突破口是什么?

  刘宏亮:汽车轻量化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提升研发能力。我们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提升汽车轻量化的研发能力。对于本钢目前中试装备缺失的状态,高校同时也是研发与测试必不可少的平台。目前,本钢与东北大学等高校开展较多的合作工作,同时聘请了高校教师担任技术专家,对高强钢研发等进行有效指导,这是本钢研发的有益补充。

  本钢能够参与的汽车轻量化工作重点在于高强钢开发和推广,以及先期介入工作。高强钢开发主要有两方面工作。一方面,缩小与先进钢铁企业的差距。还有很多高强钢市场已有的产品,本钢还不能生产,这就需要加快研发进度,实现产品全覆盖。另一方面,强化本钢的特色产品热成型钢系列化产品开发成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使其成为市场认可的“拳头”产品。此外,还要研发其他具有本钢特色的新产品,占领高强钢市场。

  在先期介入方面,要强化先期介入领域研究,开展与主机厂的合作开发工作,为主机厂提供多样化选择方案。同时还要与主机厂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依据其要求,共同开发针对性较强的产品,并全流程推进使用,最终形成行业内认可的成果。通过共同开发,共同申报高档次技术成果,强化与主机厂的技术互补,提高双方在行业的认可度,加快与主机厂的合作,成为主机厂可以依赖的技术团队,让本钢品牌为中国汽车轻量化发展添动力。

来源:本钢新闻

编辑:杨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