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百炼成钢——红船赋:红船初心 钢铁梦坚

2021-07-02 10:58: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郑洁  孟祥林 吴道辉  王起津 通讯员  赵强华

  回望历史长河,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1978年2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讨论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草稿)经济部分时指出:“引进先进技术,我们要注重提高,这是一项大的建设。关键是钢铁,钢铁上不去,要搞大工业是不行的。”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多次视察钢铁企业,指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紧紧依靠工人阶级。”
  进入21世纪,胡锦涛同志多次考察钢铁企业,希望钢铁工业战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抚今追昔,继往开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国钢铁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个时期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今,中国钢铁产量已经位列世界首位,值得我们每个钢铁人骄傲和自豪。中国钢铁事业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钢铁事业才能站在世界钢铁工业前列!
  毛主席唯一视察过两次的特钢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心系钢铁工业发展。大冶钢厂,即现在的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是他老人家最早视察且在5年内两次视察的唯一特钢企业。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掀起新的高潮。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规划发展路线和方针,毛主席南下调研、视察,于1953年2月16日来到武汉。
  早在1949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第一次钢铁会议,讨论了华钢(即华中钢铁公司,1953年3月1日,华钢奉命改称为大冶钢厂)的发展,决定1950年投资4万吨小米,将公司原定的年产钢1万吨计划增到3万吨,并将大连钢厂的主体生产设备迁到华钢。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52年11月25日,当时的重工业部在确定1953年钢铁工业建设方针时,决定对华钢进行扩建改造,在华钢原有基础上改建成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特殊钢厂,拉开了中国特钢发展史的序幕。
  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乘坐“长江舰”从武汉启程,顺江而下,于当天傍晚6点多钟在黄石大码头靠岸。
  毛主席驱车来到大冶钢厂后,在招待所只停留了几分钟,听了工厂情况的汇报,就提出要到生产现场看看。他对厂长江敏说:“我要从你们的炼铁、炼钢、锻钢到试验室,一个一个地从头看到尾。”
  在轧钢车间,主席看着火红的钢材在轧机上来往穿梭,他询问工人:“你们轧的是什么钢?”
  “是给铁道部轧制的弹簧扁钢。”工人们自豪的回答引得毛主席大笑。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新中国钢铁工人就用勤劳的双手扫除了历史上连铁钉、铁丝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历史,轧制出铁路运输急需用的弹簧扁钢。这些成就彰显了黄石工人阶级向工业化迈进的雄心壮志!
  毛主席来到炼铁车间,在高炉5号风口,从工人手中接过看火镜,饶有兴趣地观看炉壁和熔炼情况。这时突然传来一阵卷扬机启动的声响,他举目四望,发现是自动上料的吊篮,称赞道:“这很好,减省劳动力,机械化。”
  在接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毛主席走遍了大冶钢厂主要生产车间,把关怀的暖流倾注到钢铁工人心间。
  视察结束后,毛主席在工人们送别的欢呼声中乘车来到黄石大码头,迎风挺立在江堤上。他指着远处灯火闪烁的大冶钢厂,叮嘱黄石市委和工厂负责人:“希望你们把这个厂子办大办好。”
  1953年3月1日,华中钢铁公司奉命改称大冶钢厂,厂名全称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华中钢铁公司大冶钢厂”。在国民经济三年调整和“三五”“四五”“五五”期间,大冶钢厂立足扩大再生产、再挖潜,更新、改造、填平补充配套,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平炉也开始冶炼优质钢。
  1954年2月19日,钢厂员工写信给毛主席报告生产情况 ;3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代表毛主席回信鼓励。
  1958年9月15日,毛主席第二次视察大冶钢厂。
  时隔5年,钢城巨变。当年主席喜看炼钢的20吨小平炉,成了历史的遗迹,代替它的是整个壮观的平炉车间;当年工人拖着夹钳轧制扁钢的老轧机,装上了自动化围盘;在它的西南面,又矗立着一座轧钢新厂房。主席在工人的簇拥下巡视钢城,一再称赞说:“你们的变化很大啊!”
  毛主席来到新建的平炉车间,登上平炉操作台巡视一座座巨大的平炉,他拿起蓝色的火镜观看沸腾的钢水,仔细询问设备和生产情况。车间负责人汇报这几座新建成的平炉都是90吨的,主席立即追问:“现在1炉可以出多少钢?”“150吨了。”毛主席高兴地说:“很好,发展得很快啊!”
  接着,毛主席来到正在紧张进行收尾工程的新轧钢厂。工地负责人说:“这项工程是国外设计的,原计划1960年建成,经过职工们的努力,工期可以缩短2年,准备在‘十一’开始试轧,向国庆献礼!”主席又一次赞扬这种争时间、抢速度的精神,鼓励工人们说:“你们革命干劲大,干得好!”
  离开黄石时,毛主席站在码头上不停地向岸边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大冶钢厂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到1963年,大冶钢厂优质特钢比例提升到了100%,一举实现“由普转特”;上世纪70年代,跻身全国八大特钢之列。
  今天的大冶特钢,作为全球最大的特钢企业集团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的骨干企业,秉承毛主席“办大办好”的殷切嘱托,不忘初心使命,始终坚持特钢发展方向,为实现钢铁强国梦砥砺奋进!
图为今日大冶特钢
  邓小平称赞“这里得天独厚”
  50多年前,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来到攀枝花,亲临现场调研指导工作。他指出:“这里得天独厚。”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擘画的蓝图也正在攀钢这片热土上变为现实。
  1964年9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用7~8年时间,在地处西南地区的攀枝花,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冶金、机械、化工、燃料等主要工业部门的基地。
  1965年,受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委托,邓小平亲自到三线建设的前线视察指导。到达攀枝花后,邓小平步行来到弄弄坪钢铁厂址视察,并在现场听取了汇报。他向工程技术人员、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官兵们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来看望大家!”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经久不息。正是这来自党中央的关怀和问候,给参与攀枝花建设的广大职工以信心和温暖。 
  在前往矿山视察时,吉普车沿着老百姓上山拾柴的羊肠土路开到山脚下,有的地方根本不能坐车,只能步行爬山到尖包包、兰家火山、朱家包包等工地。站在举世瞩目的攀西大裂谷之巅、巍峨雄伟的兰尖铁矿山巅,俯瞰奔腾不息的金沙江,邓小平脱口而出:“这里建设钢铁基地,真是得天独厚!”
  在总指挥部招待所会议室里,邓小平面对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的沙盘模型,听取工业基地和各大部门的介绍和汇报,他认真审查建设方案。有关人员汇报说:“西南三线建设的重心,首先要解决钢铁厂的问题。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大部分同志倾向钢铁基地建在攀枝花弄弄坪。”邓小平右手握拳紧贴腰间,站立在沙盘前,仿佛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间,看到一座现代化钢城拔地而起。邓小平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高兴地大声说:“这里得天独厚!”
  邓小平指出:“你们先调查研究,再提出厂址的指导思想对头,我党我军之所以取得彻底的胜利,就是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我们就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这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我也是先看,后听你们的汇报才有发言权嘛。攀枝花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是建设钢铁基地最理想的地方,大家看准了就干。不要建了这个,又破坏那个,如金沙江水质不能被污染,山水树木不能被破坏,否则就成败家子。”最后,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基地建设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做了明确的指示,其中最主要的是同意了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领导者汇报的建设方案,批准新建的弄弄坪钢铁基地厂址,并要求按照规划施工。
  在了解渡口市和攀枝花特区的来历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后,邓小平赞扬当地三线建设工作的杰出成就,提出“攀钢建设,战无不胜”。邓小平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认为在攀枝花建设后方钢铁基地的条件成熟,当即代表党中央确定了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方案,并要求一定按毛主席指示办:“一要快,二不要潦草,三要建设好。”
  视察期间,邓小平在总指挥部招待所前的空地上,为现场的200多人做了一场关于国内外形势和三线建设重要意义的报告。他说:“同志们辛苦了!希望你们发扬延安精神,加快三线建设。”报告没有讲台、没有音响、没有桌椅,邓小平站在空地前一个小土堆上,精神饱满地全面阐述了建设攀枝花的重大意义,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加紧建设,为建设祖国安全的战备大后方努力。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设计人员认真制订工作计划,经过实验,将“弄弄坪”的山坡,爆炸成4个大台阶、23个小台阶的各级台阶平地,辅以先进的多种运输方式和相适应的工艺流程,建成钢铁基地。此种布局,开创了世界钢铁基地建设史上的先例,用地减少了一半,因而被誉为“象牙微雕”式的立体大型企业。
  “这里得天独厚。”攀枝花大地和攀钢这方热土回响着这亲切而坚定的声音!
图为今日攀钢
  江泽民心系水钢发展
  1996年10月27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视察水钢。
  当天16时40分,江泽民总书记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的党政领导陪同下,来到了三焦,等候在那里的上百名员工用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表达激动的心情。
  在考察现场,江泽民总书记听取了时任水钢总经理石光前对三焦建设时间、生产能力和生产情况的介绍。随后,他走向推焦机,看到站在道旁的员工,亲切地说:“你们这里站着的全是‘半边天’!”石光前介绍说:“这些都是我们的一线工人。”江泽民总书记用询问的目光看着青工高晓力说:“你很年轻嘛!你是哪里人?多大年纪?”高晓力用贵州话告诉总书记:“24岁。”江泽民总书记便模仿贵州口音一字一顿地说:“你是贵州人-六盘水-水城人?”高晓力马上答道:“不是,是贵州织金的。”江泽民总书记点点头,继续微笑着问大家:“你们也是本地人?”站在身旁的王素丽兴奋地回答:“我是北方人。”“北方哪里人?”江泽民总书记接着问。王素丽回答道:“辽宁鞍山的。”江泽民总书记饶有兴趣地说:“我五八年到过鞍山。”“五八年我才两岁呢。”听了王素丽的话,江泽民总书记问:“你是跟谁来的?”“跟父母来的。”石光前介绍道:“我们这里像这种情况的很多。”时任水钢总工程师黄震泽补充道:“不少人支援三线建设来到了这里,有的已经有三代人了。”王素丽拍着站在身旁的小女孩告诉江泽民总书记:“这是我女儿。”接下来江泽民总书记挨个询问了与王素丽站在一起的石朝慧、僕思诚、陆希平和陶兴翠。
  当天17时26分左右,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了水钢二轧厂精轧机组。当他健步来到迎候的人员队伍前时,石光前指着身边的吕良刚和汤孝章两位同志介绍道:“他们是车间主任和书记。”江泽民总书记笑着指着站在中间的另一位同志问道:“他呢?”吕良刚和汤孝章同时把大班长石龙向江泽民总书记进行了介绍。江泽民总书记与吕良刚、汤孝章和石龙一一握手,并询问现在轧什么规格的钢?轧多长的?吕良刚和汤孝章分别介绍说,“轧φ18毫米的”“可以切9米和12米的,原料是12米的”。
  随后,江泽民总书记走上安全参观平台,在加热炉前,江泽民总书记说:“钢坯从炼钢来,到这里还要再加热一次?”石光前说:“这里距炼钢比较远。由于建厂时受地理条件限制,不能建在一起,无法热送。”江泽民总书记说:“现在一般是热装热送。这样,你们能源就浪费大,成本就高。”
  当走到1号剪位置时,江泽民总书记停下来仔细观看。听了1号飞剪作用的介绍,他兴致很高,说:“再看一颗。”连续看轧完4颗后他继续前行。走到倍尺剪位置时,他询问了“为什么要用这个剪?”“用户要多长的?”“冷剪能剪断吗?”“在冷剪旁边,温度有多高?”等情况,现场人员一一作答。
  来到冷床边,石光前介绍说,二轧厂的电控设备还是落后的,中轧还是水银整流器控制。江泽民总书记听后说:“可以改为可控硅的嘛。”听到“明年计划改中轧部分”的介绍,他点点头。
  当江泽民总书记一行走出4号门时,他边走边向欢送的职工挥手致意。
  回想江泽民总书记考察水钢的情景,时任水钢焦化厂厂长陈德琳感受颇多。他说:“水钢是处在山沟里的厂子,江泽民总书记来水钢考察是对我们的激励。如果干不好工作,对不起党中央的关怀和人民的期望。”
  时任二轧厂厂长潘明祥回忆说:“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二轧,体现了党中央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对当时发展遇到困难企业的关怀,对开发大西南的关切。二轧职工在感到鼓舞的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努力生产,争取完成各项任务。”
  如今的首钢水钢,大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努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为把水钢打造成为西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而奋斗!
图为今日水钢
  胡锦涛激励勇攀科技高峰
  今年的6月18日,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现场一派火热的景象。当《中国冶金报》记者见到天津市劳动模范、天管轧管厂副厂长梁海泉时,他正在168机组调度室和同事们一起研究新品生产计划。
  “2005年国庆节,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胡锦涛来到天管调研,考察了代表当时世界顶尖水平的第一套PQF三辊式连轧管机组,看望慰问一线职工。那时,我和其他两位操作工在PQF主操作台当班。”梁海泉与《中国冶金报》记者一起来到了168机组PQF连轧管机主操作室,说:“当年胡锦涛同志亲临现场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梁海泉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那天下午3点,胡锦涛总书记一行来到我们厂。在5米平台通廊,听取公司领导的汇报后,他头戴安全帽,走进高大的厂房,察看168机组生产线。来到了PQF主操作台后,只见他微笑着走近我们。当我目不转睛地盯住他慈祥面容的时候,忽然他将手伸向了我。激动!兴奋!我连忙伸出右手,和他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不知怎么回事,平时不太爱说话的我,此时却异常流畅地说道:‘您好,欢迎您到我们厂!请您放心,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搞好咱们的国有企业!’他听了,高兴地点点头。然后,他透过宽大明亮的玻璃窗,饶有兴致地朝外看去。沸腾的热轧生产线上,轧机轰鸣,火龙穿梭,坚硬的钢坯有如巧妇手中的面团一样被轻松地捏软抻长,转眼之间,一支70多米长的无缝钢管便奔向大冷床。他一边仔细观看,一边详细了解这套世界最先进的轧管机组情况。”
  “短暂的30分钟转瞬过去了,然而这次经历成为我一生中记忆犹新的画面,珍藏在我的心底。那年我28岁,到天管才4年,就参与了世界最先进的PQF轧机热试和调试工作,成为开动世界首套PQF、轧制第一支PQF无缝钢管的天管人。在这个现代化的企业还见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梁海泉告诉记者。
  “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天管,全体干部职工干劲倍增。当年10月1日至3日,168机组钢管轧制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早日达产,天管人坚持边调试,边进行设备性能考核,以全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和艰苦的努力,勇敢地担当起以最快速度提高生产水平、尽快实现达产、最大限度地发挥PQF机组优势的重任,创造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的业绩!2005年,168机组提前8天突破年产50万吨大关,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驾驭了PQF,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之路。天管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这些年,知难而进、追求卓越的天管人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坚定理想信念,摸索出现场生产的实际经验,掌握了更多更新的先进技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用一流的产品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各级党组织的关怀。”
  “胡锦涛总书记来考察时,天管仅有3套轧管机组。经过多年的发展,天管已拥有各具特色的MPM、PQF、ASSEL和REM4种机型、7套机组,涵盖全部轧管机型,技术上由跟跑强手到领跑世界,并实现了由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飞跃。在广大天管人的不懈奋斗下,目前,天管具备年产350万吨无缝钢管生产能力,其中油井管年产能超过150万吨,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国内先进,是品种规格齐全的石油套管生产基地,无缝钢管产销量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钢管行业前列。”梁海泉自豪地说。
  忆往昔,不忘初心勇担当;看今朝,牢记使命再出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为一个有18年党龄的年轻党员、劳动模范,梁海泉的心情格外激动。他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不忘‘以产顶进’的初心,牢记振兴民族工业、服务能源行业的使命,带领团队在无缝钢管生产智能制造、环保升级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创造新的业绩,在新征程上不断书写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图为今日天管
(文中资料、图片由河钢集团、中国宝武太钢、中国宝武马钢、中南大学、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大冶特钢、天管、鞍钢集团攀钢、首钢集团水钢提供)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