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竞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2次,着力强调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今年2月份,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可见,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又一次从国家层面予以确认,这无疑将推动钢铁行业近期倡导的“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驶入快车道。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多次就“切实加强行业治理,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发表看法,充分强调“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的重要性,呼吁钢铁企业要给自己立规矩。去年,钢协还连发两封自律倡议书(《钢铁行业自律倡议书》《钢铁行业出口自律倡议书》),及时召开钢材市场自律工作会以及多个专项会议,全力维护钢材市场、大宗原材料市场稳定。
何至切切如此?原因只有一个,“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已经势在必行!一方面,进入新时代,步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钢铁将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受尊敬的全球钢铁业引领者。实现这个目标,信用、自律、规矩,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去年上半年,钢材市场、大宗原材料市场大幅波动,“双控”政策的及时出台最终保障了钢材市场的平稳运行,行业效益创历史新高。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要真正长久地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他律”之手终为辅,行业自律当为主。今年,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旧不足,中国经济又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钢铁行业在不确定性日益突出、资源约束和环保约束趋紧的形势下,行业自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尽快形成“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的行业共识,自觉行动,并最终让其成为一种习惯。
认识在前,“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应有新定义、新共识。
人无信不立。信用同样是企业的立身之本。《说文解字》有云:“信,诚也;诚者,信也。”所谓诚信,就是要不隐瞒欺诈,更不弄虚作假。去年“3·15”晚会曝光的“瘦钢筋”,暴露了个别企业存在的诚信经营问题。当前,擅自新增产能、生产假冒伪劣钢材、违法排污、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等行为也时有发生。信用风险的累积与扩大,或导致钢铁企业的信用评级下调,或影响钢铁行业来之不易、日益转好的形象,百害而无一利。为此,我们一定要以“拖不得”的紧迫感责任感,树立起行业共同体意识,在自身诚信经营的同时,助力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对企业来说,自律是一种态度,一种觉悟,一种价值观。它要求企业不仅遵纪守法,还要有更高水准的自我约束。粗放增长时代“只要不碰法律底线、环保红线就好”的自我要求,打“擦边球”的行为惯性,都不是自律的的题中之义。进入新时代,不论是深入做好区域市场自律、国际市场自律,还是在低碳环保、资源安全、兼并重组等工作中守规矩,都要求我们自觉对标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锁定更高远的目标修身正己。也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没有自律的行业和企业终难以挣脱无序发展的羁绊,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守规矩之于企业,是一种责任担当,一种路径和方法的选择。如何文波所说,国有国法,行有行规,将来可能要有守规矩和不守规矩的企业之分。确实如此。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守规矩不仅要求遵纪守法,还应遵守行规行约。不论是国家层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还是《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钢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行业发展指导文件,亦或是行业层面的自律倡议书、绿色发展倡议书,对钢铁行业发展的指引约束效应都应得到充分发挥。不令而行,积极作为的“守规矩”企业,必将“遵道而得路”;偭规矩、背绳墨的“不守规矩”企业则将步履维艰,难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行动为要,“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应成为一种行业习惯。
“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对企业来说,要求做到知行合一。我们要把“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内化于企业的发展理念中,融合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上,落实在企业的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比如,在生产经营中,自觉遵循国家政策、行业倡议,自觉抵制追涨杀跌、恶性竞争,严格坚守“低于成本不销售,没有订单不生产,不付款不发货”底线,防止供大于求历史重演;自觉优化出口结构,优先保障国内需求,同时减少普通产品出口,增加高端产品出口;强化产业链意识,加强沟通交流,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产业链共生共荣,着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对行业来说,则要求构建起长效机制。与法律法规的谦抑性不同,行业自律机制属于更高标准的行业内部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协调,本质上属于市场化措施。为此,它应该挺立在前,更切合市场、更适合企业,操作性也更强。《指导意见》提出,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业自律精神,避免无序恶性竞争,维护行业平稳运行。这就为行业协会擘画出更大的作为空间。比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年初对外发布《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市场监管系统全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钢铁行业而言,可以在行业内部首先形成信用大数据体系,推动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以发布“信用评级办法”“诚信自律公约”等“硬核”举措的形式,建立完善行业信用激励与惩戒制度,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成为一种常态。目前在环保领域试行、由钢协环保节能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关于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公示终止申报或撤销公示的相关规定(试行)》,就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尝试,以动态评估和管理的方式,杜绝企业侥幸心理,增加违规成本,督促企业持续自律。
如今,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洗礼的钢铁行业,发展的韧性已经更加强劲。未来,我们还应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抓好新时代新阶段的自律课题,集中发力、久久为功,做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工作,让“讲信用、重自律、守规矩”切实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