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杨凯 报道
11月13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下,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中国钢协职业培训中心举办的校企协同赋能现代产业工人成长研讨会暨2026年企业间代培和大学生实习工作协调会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以“校企协同赋能现代产业工人成长”为主题,通过主旨报告、经验分享、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产业人才成长的现实路径,推动产教融合,政行企校协同。

图为大会现场
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工会副主席、分党组成员张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赵金奎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冶金工作部部长、一级调研员王欣,中国宝武人才开发院院长崔晓燕,鞍钢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李学佳,包钢股份党委副书记王伟平,全国劳动模范、河钢集团工会兼职副主席郑久强,八钢集团工会副主席、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部长妙旭嫣,济源钢铁集团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兼人力资源部部长李全国,河钢集团人力资源高级经理赵震,靖江特殊钢有限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刘军,柳钢集团人才发展中心总经理区琴,首钢京唐人力资源部(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建军,长强钢铁人力资源部部长薛红以及来自40余家钢铁企业和东北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北科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等11所高等院校的近百位人才培养专家参加会议。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主任王贺彬主持了上午的会议,薛虹主持了下午的会议。

图为张杰
张杰在致辞中表示,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深化产改的具体举措;日前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对工会、行业协会、院校在提高产业工人技术技能素质方面如何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张杰表示,近年来,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落实全总“559”工作部署,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加强合作,特别是与钢协合力推动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共同开展钢铁行业技能竞赛、班组长大赛、大型钢铁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冶金科技奖一线工人科技成果评审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将继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方协作格局,为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和素养提升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多机会。

图为赵金奎
赵金奎在讲话中表示,他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姜维同志的委托,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赵金奎表示,当前钢铁行业正经历一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深度变革,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更是结构性的调整与重塑。这对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一是从“规模红利”转向“技能红利”,产业工人需要掌握操作智能化设备、执行绿色工艺的能力。二是从“单一技能”转向“复合能力”,产业工人需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高端产品生产模式。三是从“传统工匠”转向“数字工匠”,产业工人需具备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共融的素养。赵金奎认为,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将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破解关键性技术难题的“破局关键”,绿色低碳专业人才将成为支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之基”,数字冶金人才将赋能行业智能升级,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将为企业打开全球视野,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支撑。
赵金奎表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将与院校、企业携手,共同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人才培养新生态。为此,他建议,要锚定战略导向,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聚焦关键领域,加大高层次和急需人才的培育力度;推动跨界融合,打造跨域联动人才生态;强化赋能支撑,夯实人才成长坚实底座。

在工匠心得环节,全国劳动模范、首钢集团技术研究院焊工专家刘宏,全国劳动模范、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炼钢特级技师 郑久强,“沙钢杯”第十一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金属轧制工项目冠军、河钢集团邯钢公司邯宝热轧厂轧钢工梁建华,“沙钢杯”第十一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电工项目冠军、沙钢中美超薄带有限公司设备科电工潘兴洲分别与与会者分享了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挖掘产业工人成长的新路径、新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