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新材料前沿

新材料发展的“两会声音”

2020-06-11 08:38:00

  2020年全国两会已经闭幕,关乎国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材料依旧是此次两会的焦点话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新材料行业发展的热点有哪些?方向在哪里?侧重点有哪些?本期《新材料》版特别盘点了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新材料行业发展提出的建议和提案,听听新材料发展的“两会声音”。

  推动钒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首先,要建立健全新型举国协同创新体系,以国家对战略资源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筹建钒钛新材料国家实验室,开展具有前沿性、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同时推动从事钒钛技术研发的机构和企业共同筹建国家级钒钛研究院,并加快组建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构建长期稳定和开放共享的高效协作创新平台,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其次,要大力增强钒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活力,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钒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导协调机制,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跨地域、跨部门的资源配置统筹机制,推动企业共享资源、互利合作,并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形成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
  最后,相关部委应出台钒钛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和特殊支持政策,组织实施国家新材料科技重大专项等一系列科技项目,引导钒钛特色地区产学研结合,推动钒钛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
  加快高铁装备国产化——
  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加快高铁轴承、高铁刹车盘、高铁新材料等的国产化替代应用,实现中国高铁核心部件生产的自主化。
  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
  一是政府引导加大氢燃料电池基础科研投入,突破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的技术瓶颈,促进产品国产化。
  二是鼓励、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氢能示范应用,鼓励地方政府创新激励方式,推动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形成。
  三是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能源企业牵头建立稳定、便利、低成本的氢能供应体系。
  四是完善标准法规建设,加快氢气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后的管理细则制定。
  五是制定国家级顶层氢能规划,合理规划加氢站,制定长期稳定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政策。
  以更大政策力度推进汽车轻量化——
  形成专门的推进汽车轻量化政策文件;加大汽车轻量化奖罚并举力度,促进汽车产业链升级;明确汽车轻量化新材料及产品目录,加速轻量化材料市场应用;重点关注重型卡车市场,运用新材料节能减排。
  支持在新型显示材料领域建立核心竞争力——
  一是针对美国政府的技术限制。建议政府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我国企业和日本、欧洲等在新型显示材料及装备领域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技术合作,如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并购基金、给予跨国投资外汇出境便利等。
  二是针对新型显示材料研发风险高的问题,建议国家改变重点研发计划的新型显示材料项目管理模式,探索完善研发项目管理新机制。
  加快推出全国统一的新材料测试评价数据共享平台——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系统化的支撑体系。加快推出全国统一的新材料测试评价数据共享平台或交易市场,解决重复认证和标准互信问题。建立新材料产品市场准入豁免制度,缩短产品市场化周期,并扩大新材料应用保险试点范围,激发中小企业应用新材料的动力。
  加大对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一是要实施“材料并行”战略。新材料要与先进制造业平行考虑,加大对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快整合材料领域创新资源。统筹我国新材料领域各类优势创新资源,在重点行业建立协同开发机制,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资源整合,建设开放、共享的全产业链创新平台。
  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人员激励。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及其执行机制,落实科技人员激励指导文件,赋予国有科技企业更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四是为国家重点型号材料建立绿色通道。打造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材料服役评价机构。对于重点型号工程的选用材料,探索建立绿色通道,由企业提出申请,国家部委从速组织评估和试用。
  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逐步扩大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先进适用的基础材料、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冶金报》(2020年06月11日 03版三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