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用户行业

万亿新基建风口吸引多路资金竞逐

2020-05-20 09:34:00

  央地政策连发聚焦重点领域,提高贷款不良容忍度等更多利好将出
  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利好政策接踵而至。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公布规模达数万亿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为充分发挥“新基建”的乘数效应,除了通过发行专项债、扩大信贷资金支持等政策不断加强对“新基建”的资金支持外,民间投资力量也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多个重点领域加快集结脚步。《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更多调动社会资本的利好政策还将出台,为“新基建”投资供给更多中长期资金。
  今年以来,作为稳增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新基建”备受关注,中央层面多次作出部署。4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加快传统基础设施和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4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和消费升级。
  地方层面,已有20多个省份推出总额数万亿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仅近一个月,就有上海、江苏、重庆、山东、云南等省份和广州等城市规划一批“新基建”项目,这些项目大多瞄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上海、广州分别举办了千亿元级别的签约开工仪式。
  赛迪智库日前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带动投资累积或超17万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当前鼓励“新基建”投资有双重意义。首先,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基建投资发力将为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稳就业创造有利环境。其次,“新基建”的七大主要领域均符合我国经济长期转型升级方向,存在补短板需求。
  作为启动“新基建”的关键一环,巨量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备受关注。4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创新投资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强化服务。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为投资建设提供更多便利。3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证监会4月30日宣布,近日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境内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正式起步。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社会资本可通过更多途径参与“新基建”投资。
  政策支持下,多地下调项目资本金比例以扩大信贷对“新基建”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工行、建行、中信银行等银行均表示将加大“新基建”领域信贷投放,部分银行出台了对接“新基建”项目的专项贷款计划。
  在一些领域,社会资金积极入局。例如,在网络建设方面,一直由基础电信企业投资,财政资金仅在普遍服务方面给予少量补贴。2020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预计在5G领域投资2000亿元。在云计算方面,阿里巴巴、腾讯、三大电信运营商打造公有云。
  阿里云日前还宣布,未来三年投入2000亿元加码“新基建”,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
  更多促进多元资金进入“新基建”的举措有望加速出台。当前,上海等地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已在部署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与金融服务对接,包括酝酿提升“新基建”重大项目和投资主体通过企业债券融资便利性,以及提高相关中长期信贷不良率容忍度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或有更多地区和机构跟进出台相关政策。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传统“铁公基”建设由于投资规模巨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公益性较为突出,主要以国家预算资金或国有部门投资为主。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方式,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政府部门应在遵循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通过放宽企业准入,成立产业引导基金、担保基金等方式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项目建设。
  王青认为,总体上看,未来政策正朝着引导资本市场金融创新向支持“新基建”等方向倾斜,以拓宽资金来源。他指出,对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公共产品属性很强的项目,可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或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对5G等其他主要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领域,除银行信贷外,要鼓励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投入,如可为引入信托、保险等长期资金量身打造金融产品,推动“新基建”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等。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对于“新基建”的金融支持方式要与项目风险特征相匹配。“例如,传统的财政、信贷等资金来源风险偏好较低,可重点投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特高压、5G等技术路线比较成熟的项目,在其他高风险领域,投资决策要更多地交给市场和企业家,鼓励资本市场中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介入,鼓励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创新。”王青表示,下一步,“新基建”投资需要注重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资金来源,更多引进社会资本,提高效率。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网站实习1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