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吕兵)8月23日,《中国冶金报》记者从中国二十冶集团青岛新机场综合管廊项目工程部了解到,青岛新机场总体工程的大动脉和核心配套工程——机场综合管廊工程主体结构已完工,管廊内部分管线已投入使用,安装调试也进入尾声。
该工程是住建部全国推行综合管廊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内首次集地铁、高铁、公交、航空零换乘于一体的大型构筑物综合管廊项目。
青岛新机场即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定位于国际最高运行等级4F级机场,计划实现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其综合管廊工程点多、线长、面广,施工难点繁多:全部为地下作业,最大埋深14米,不确定因素较多;管廊与管廊交叉口、出线井多,防水质量控制难度大。施工战线长,横跨地铁、高铁、铁路、高架桥、河流等,现场作业环境复杂;管廊内包含电力、通信、热力、给水、中水、燃气、压力污水、重力污水、燃气等多种管线,专业交叉多,组织协调难度大。
中国二十冶在项目建设安全性、使用寿命等方面都瞄准国际最高标准。2016年12月20日,青岛新机场综合管廊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项目主要包括6条主线综合管廊、部分管廊支线以及东西2个污水泵站。综合管廊总长约12千米,是国内入廊最全、标准最高的管廊。廊内设置电力、通信、热力、给水、再生水、中水、燃气及预留管道等多种管线,设单舱、双舱、三舱、四舱等多种形式,并且首次实现污水、燃气入廊。
该项目在施工方面有诸多亮点:部分综合管廊标准段采用铝模板,可以加快模板周转、减少投入、降低成本、提高工效;采用塑料模板,在地面直接拼接,与传统模板相比减少了拼接时间;综合管廊结构整体连通,在横穿碧沟河施工过程中,首先对河流进行围堰,在土方开挖过程中,提前做好截水围堰、基坑防护、排水等工作,同时预留围堰土方用于后续回填;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所有节点、出线井、附属设施进行3D建模,可直观完成多舱管廊交叉等复杂节点设计;打造智慧化管理控制平台,实现地下管廊内部的环境检测、安防管理、报警处置、管廊运维、泵站监测等业务的统一管理。
《中国冶金报》(2019年08月29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