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冶建钢构

迎来“高端发展”新时代
——中冶宝钢绘就“十四五”发展蓝图

2021-03-23 08:52:00

 

  
  图为由中冶宝钢制造的260吨铁水车。
  
  图为“中冶重机”研发的电驱90吨钢卷台车。
  本报通讯员 方刚
  日前,笔者在中冶宝钢2021年工作会议上,透过“智能化”“新能源”“创新创造力”“品牌建设”等等这些关键词,看到了中冶宝钢绘就今年乃至“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蓝图。未来,中冶宝钢将逐渐缩短主业和副业的差距,装备制造版块“坚持走高端发展路线”的理念喷薄而出,震撼着中冶宝钢人奋进“十四五”的步伐,激励着干事创业者搂起袖子加油干的激情。
  智能化提升科技含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智能化”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和智慧制造是钢铁行业的两大主题;未来对冶金运营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化运营维护(以下简称运维)渐成趋势。中冶宝钢将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提高冶金运营服务能力;要从智能化运维入手,在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在钢铁服务的业务发展中,积极寻找商机。
  中冶宝钢将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技术运用到经营管理和生产作业全过程,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效率和作业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主业而言,提升智能化运维能力水平,提高远程诊断能力。
  在装备制造版块,中冶宝钢一方面需要开动脑筋“智造”精品,另一方面提升设备的智能化操作水平;在“中冶重机”品牌冶金大物流产品上,逐渐将远程诊断普及到每一台核心产品,凸显智慧运维优势,增强竞争力;开展“云端售后”,提高故障判断的准确率、问题解决的高效性,从而更好地维护现有市场;“中冶重机”的超视距控制技术研发初见成效,利用工业无线及5G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操作员在远离作业现场视距范围外,进行远程遥控操作,使该操作具备更大灵活性,可实现视距内、视距外遥控操作;“中冶重机”品牌智能化炉下清渣机已经实现炉下清渣与炉上炼铁统一系统平台控制,为冶炼单位智能化平台建设及炉下清渣无人化提供更多选择;PBC-260吨铁水车首次实现全遥控控制,可完全替代人工驾驶;“超视距”远程操控技术的应用,将“中冶重机”品牌冶金大物流“无人驾驶”的发展理念向前推进了一步。
  未来5年,中冶宝钢将借助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整体架构完善的集成化信息系统;将加强新技术运用,建成具有中冶宝钢特色的一体化智能运维服务平台;将突破新能源冶金装备和工程机械技术瓶颈,形成具有中冶宝钢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系列产品;中冶宝钢将加大智能工装研发力度,提高工装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新能源抓住发展机遇
  装备制造及新型材料产业,中冶宝钢将坚持走高端发展路线,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要加强企业工业园建设,站在“打造中冶装备产业园先行示范区”的高度,探索引进高端合作伙伴,采取合资、技术入股等新型商业模式,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化进程,拓宽市场发展空间;以极致专业化为目标,探索高效率、低成本的耐材产品生产组织模式,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
  打造新能源冶金大物流装备品牌。中冶宝钢将抓住新能源运输设备发展的机遇,加强与业主单位、科研院校以及清洁能源生产厂家的技术合作,在矿山、冶金领域开展前瞻性运用技术研究,加快形成具有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吊斗车、抱罐车、铁水车等冶金大物流装备品牌产品,并推向市场、占领市场;推动新能源冶金大物流装备成为企业新的品牌业务,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中冶重机”积极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将冶金大物流新能源作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冶宝钢通过多方走访调研市场,加大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突破新能源动力技术瓶颈研发了新产品。2020年12月,首台“中冶重机”品牌新能源轨道台车在宝钢二级防爆区域成功上线试运行。该产品采用电驱,载重90吨,是“中冶重机”应宝钢股份特需而研发的大吨位电驱轨道运输设备,准备取代现有传统动力轨道平板车,实现特殊区域内的钢卷短驳运输。该新型电驱90T轨道车可实现12小时长待命、抗4倍额定载荷冲击,运输过程自主泊车、避障、实现无人跟随看护,系统匹配超视距、自动驾驶控制对接端口。中冶宝钢肩负国企顶梁柱的责任,以创新驱动品牌发展,以“中冶重机”技术优势,积极在冶金大物流设备上推进新能源科技研发,为建设绿色、环保型工厂砥砺前行。
  创造力提升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中冶宝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振智表示,中冶宝钢坚持“聚焦主业、做强一业、相关多元、科学补充”发展战略不动摇,继续坚持“1+3”产业发展方向不动摇,围绕“一条主线”,优化“两个布局”,推动“三个创新”,培育“四个优势”,实现“五个提升”。
  其中,三个创新是指“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管理创新,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智能化运维能力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市场资源整合能力和经营创效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2020年,中冶宝钢坚持发展战略不动摇,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砥砺前行,创新发展硕果累累:打造了“机构精简、人员精干、业务精通、工作精准”的“四精”总部机关;探索形成“管理+技术”“管理+资本”“管理+资产”的“三大”新型商业模式;研发近400套高效专用工装设备,申报超650项专利,形成41项部级工法,取得113项科技成果;研发智慧工装超50套,申报专利160项,获得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奖19项,其中“中冶重机”焊接渣罐制造技术获得中国五矿科技发明奖二等奖,这在中冶宝钢尚属首次;“中冶宝钢”“中冶重机”等品牌成为中冶品牌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和不可复制的金字招牌。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人专我转”。这则商业定律突出“创新创造力”的优势,物以稀为贵,研制高端智能冶金大物流产品将是未来“中冶重机”品牌的发展方向。中冶宝钢将加大科研投入,促进科技创新上新台阶,并将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冶金大物流产品研发及运维的核心技术,努力赶超行业先进水平。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两个一百年”风云际会之际,中冶宝钢的发展蓝图已然绘就,征战的号角振聋发聩。未来,中冶宝钢人要转变观念,敢想敢干,要在中冶集团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战略体系中,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步伐,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装备制造版块要抢占市场,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争取更好发展成果,逐步缩小与主业规模的差距;全力打造智能升级、创新升级的产业品牌,以极致专业化的产品推动企业走向“高端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冶金报》(2021年3月23日 05版五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