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政策法规

央广网:向改革要效益 混改为东北国企注入新活力

2019-06-13 11:16:00

  近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动东北振兴工作。“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奋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东北振兴”在提出15年后,来到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和深水期。
  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取得突破,分类施策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东北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也是国企重镇,在建国初期,支撑了中国工业体系建立。作为东北振兴中的“重头戏”,最近几年,东北的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未来,东北国企这艘“巨轮”该如何减重前行?改革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东北国企改革驶入快车道 

  从兼并重组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处置“僵尸企业”到管理模式改革,最近几年,东北国企借着改革政策的春风,加大力度刀刃向内转变体制机制,很多新思路正逐渐得到落实和推广。

  2017年国务院印发《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第一个区域性国企改革专项文件;2018年出台《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确立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总体方针;今年年初,《中央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正式出台,东三省在第一时间出台了地方国企薪酬改革办法。

  在政策和方案指引下,东北国企的改革发展正呈现出向好态势。老牌制造业央企一重通过“全员竞聘”的市场化改革,走出困境、发展企稳向好;长期亏损的东北制药通过压缩精简管理层级、推动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了逆势反转。

  除此以外,“三供一业”、厂办大集体等国企历史遗留问题也在逐步解决。“沉重的历史包袱让国有企业就像穿着‘棉袄’在市场海洋里游泳,怎么游得过别人?”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曾坦言,而分离移交办社会职能将让国有企业不再“负重前行”,为下一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清除了障碍。据了解,去年底,辽宁省486个驻辽中央企业和74个省属企业的“三供一业”项目,已经全部完成了管理权移交和资产划转。

  “减负”后的东北国企“轻装上阵”。去年,辽宁全省地方重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43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利润总额216.6亿元,同比增长40.4%;黑龙江今年1-3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43.52亿元,同比增长10.23%,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8亿元。

  混改仍是今年改革重头戏 

  “我国国资国企改革的两大方向一是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二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辽宁社科院产业经济与WTO研究所所长张天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即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管理改革和大力发展混合经济,这对东北国有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调整,又是一个巨大机遇。

  作为国企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今年以来,东北地区加快国企混改步伐。辽宁省2019年初出台《辽宁省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国家国企改革“1+N”的政策体系支持下,在省级层面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授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组织2—3家省属企业实施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今年1月,黑龙江省正式成立了七大产业投资集团,这是该省国企改革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重组,将采用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实行市场化管理。“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职工能进能出,东北国企正在从‘管资本’和混改中走出一条新路来。”张天维表示。

  未来,如何进一步激发东北国有企业的内生动力?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邵若表示,应该通过竞争中性原则及竞争政策制定来深化东北国企改革。“以对竞争性业务和非竞争性业务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竞争的体制政策和法治保障,破除行政垄断,清理规范各类补贴,保证国企和非国企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用过程的规范透明保证结果的公正,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提高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和效。”

  “混改仍然是今年东北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在油气、钢铁等多领域整合也有望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东北国企应该继续充分发挥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产业、技术和工业基础优势,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