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把智能制造融入钢铁全流程

2019-07-05 07:38:00

  北京向南驱车400多公里,有一座别样的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北邢台的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很难想象,一家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竟然可以实现“零扬尘、无污水流出、无黑烟(近零)”排放。

  从高污染、高能耗,到低排放、高质量,钢铁行业这一系列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应用功不可没。

  “钢铁行业智能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钢铁企业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在6月20日召开的“2019(第二届)钢铁智能制造创新实践研讨会”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钢铁企业必须把智能制造融入钢铁企业全流程和智能决策过程中,做到“精准、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环保”,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压力转为机遇

  一直以来,钢铁企业都面临着无处不在的压力与挑战。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郭玉宾表示,钢铁企业不仅面临去产能、去杠杆、产业集中度提高的压力,还面临国内钢铁企业的竞争所带来的企业管理水平快速提高的压力,而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环保和降低能耗方面的压力更为突出。

  “钢铁企业如何把压力和挑战转化为机遇,迫在眉睫。”郭玉宾表示,正是瞄准了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德龙钢铁斥资上亿元推动数字化建设,成功探索出低成本、高成效的生产数据集成模式,打造了产销一体、管控衔接,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钢铁行业数字化样板工程。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项目经理高强表示,钢铁企业智能制造的总体思路就是以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构建、平台建设,提升钢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着力点,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在德龙钢铁,覆盖制造全流程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生产管控系统已建成,郭玉宾介绍,该系统的数据采集超过2万个点位,基于新一代物联网技术,可实现生产计划、投料、能源消耗、工艺过程、质量、物流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与控制,生产实绩直达生产管理者,大幅提升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协同效率。

  “我们还建成生产能源指挥中心,实时监控风、水、电、气等能源介质的生产、输配和消耗数据。通过数据综合利用,支撑能源平衡及动态优化,实现系统性的节能降耗。”郭玉宾说。不仅如此,德龙钢铁还基于对炼钢排放烟气的激光分析、炉口火焰的图像识别以及声呐化渣等技术,建立转炉终点预报数字化模型。通过模型炼钢与人工经验炼钢相结合,提高命中率、缩短冶炼周期、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智能化炼钢取得阶段性突破。

  “我们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落实两化深度融合,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升级,进而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李新创感叹,智能制造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避免走入误区

  不过,在钢铁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高强指出,按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1~5级分析,钢铁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在1.8~3.5之间(满分为5),企业间差别很大,大型钢铁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发展较高,但在研发方面尚未形成以产学研用为主的创新研发体系,自主创新研发积极性不高。

  另外,钢铁智能化应用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工艺过程数学模型的适用性差、全流程计划调度水平不高、全流程周期质量管控尚待打通、供应链协同存在较大差距、管控一体化水平待提高、底层装备网络化基础较弱。

  与会专家还指出,目前面向钢铁行业进行智能制造专项服务的服务机构虽然很多,但市场较为混乱,缺乏政府的引导,处于无序状态。同时缺乏既熟悉钢铁工艺流程,又掌握先进信息技术,还具备企业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缺乏专业人力资源储备。

  在多位专家看来,智能制造是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切忌急功近利,需扎实推进管理优化。为避免企业在智能制造过程中走入误区,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基础,智能化才是技术深水区,因此,企业首先应打好数字化、网络化这些强基固本的基础,进而充分挖掘智能化需求。

  “智能制造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技术积累,来不得半点虚假。”高强表示,智能制造涉及多学科专业,应通盘考虑,整体规划,按需实施智能制造需搭建行业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为企业提供专项服务。

  李新创强调,未来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钢铁行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的智能转型与升级。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