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赵腾 王方锐 巩茂娟
2019年的一个深夜,在山钢集团山信软件莱芜自动化分公司自动化事业部,有一个人仍在电脑前苦苦思索……像这样的不眠之夜,对他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日月的交相辉映伴着生产现场的革新脚步,工作的昂扬激情伴着编程语言的传递延伸,这就是山钢集团山信软件莱芜自动化分公司自动化事业部高级工程师、工业机器人应用研发组长李振刚的工作写照。
“初见”机器人
为了实现“在提高产品质量和人均创效能力的同时,降低职工劳动强度、降低安全生产风险”的目标,山信软件莱芜自动化分公司把工业机器人作为解题的“金钥匙”,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2017年6月,李振刚根据公司的安排部署,被派遣去参加福建宁德某新能源电池模组机器人组装项目。该项目正是该公司第一个机器人调试项目。到了项目组他才发现,机器人组装绝非想象中那样简单,新能源项目的工艺流程与冶金行业截然不同。为了能够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他深钻细研现场设备,多方调试程序。
面对困难重重的离线调试工作,他积极与现场人员沟通、学习,通过连续半个月每天16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终于解决了软件里的各种BUG(漏洞),圆满完成了新能源电池组装项目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与伺服系统、YAMAHA(雅马哈)机器人、KUKA(库卡)机器人、康耐视相机以及MES(制造执行系统)的调试工作,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从完成工艺流程组装到缩短组装周期,智能机器人项目让我不断学习锻炼、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挑战自己的知识极限,让我开拓了视野。”李振刚说。
机器人实验室诞生了
2018年初,李振刚受命搭建山信软件莱芜自动化分公司的机器人实验室,负责机器人和相机视觉技术的研究。为尽快搭建实验平台,实现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到现场应用的迅速转化,他带领该公司机器人小组成员,通过自主学习研究机器人原理、接口、PLC命令对接,并咨询技术专家,解决碰到的研发问题,最终在3个月时间内顺利开发出机器人精确抓取搬运、喷码,以及相机视觉引导定位、字符识别、尺寸测量、缺陷检测等功能,完成了“基于机器视觉引导机器人运动的研究与应用”等多项智能装备的研发工作。“成功了!银山型钢4号板坯连铸生产线机器人顺利上线运行!”2018年8月20日,机器人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现场应用的成功转化,攻关团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自机器人投入应用以来,该公司板坯喷码信息错误率由原来的8%直降为0,彻底结束了人工在高温辐射环境中手动喷码的历史,达到了“提速、提质、降耗、保安全”等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同时使该公司逐步实现了与其他行业的接轨,有效提高了该公司的市场开拓能力。
一条自主研发路
2018年9月,李振刚又积极投入到机器人离线研发基地项目建设中。
该项目针对山钢集团钢铁主业的现场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发改良了喷码、焊接标牌、测温取样等多个系统。由于不同系统都有着各自的机械结构要求,对于没有任何机械制造经验的山信人来说,则是隔行跨界,一块块“硬骨头”亟待解决。为此,李振刚跟小组成员毅然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跑上海,去汕头,走南京,寻找制作测温取样自动上下料的机械设备,制订适合冶金市场的技术方案,潜心研究既适合机器人手臂,又适合生产现场的机械设备……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们的付出初获成果。“目前机器人喷码系统、机器人焊接标牌系统、机器人测温取样系统研发均取得了较大进展,我们新研发的几个机器人很快就能在生产现场与大家见面了。”在机器人实验基地,李振刚一边忙碌着,一边向笔者介绍。
《中国冶金报》(2019年08月29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