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褚召忍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前沿科技加速发展,催生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些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指出,机器人产业作为新科技、新制造、新商业的结合体,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
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形成
辛国斌表示,作为新技术和新产业的代表,机器人产业迎来了技术深度融合、领域广泛拓展的发展阶段:一是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前景广阔。机器人与新兴科技融合不断加深,应用领域和场景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生态不断优化。二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重要的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融合发展、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形成,机器人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特征是不断从闭塞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实现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合作共赢。对此,辛国斌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共同打造全球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共同完善全球产业链新生态,三是共同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四是共同应对产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曲道奎表示:“从过去更多追求机器人的数量到现在开始强调机器人的发展质量,机器人产业发展定位开始走向高端。同时,机器人正从搬运、装配等传统应用领域向更加智能化的先进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服务等领域快速延伸。未来5年~10年,机器人替代率将达到30%以上,而在过去40年中,机器人替代率不到1%。”
在细分领域须进行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
2019年初以来,受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全球工业机器人增速放缓,但全球机器人细分领域市场正走向多元。
“过去,机器人产业的增长始终围绕着汽车和电子电气领域,但如今,金属、食品饮料、塑料和化工产品等新的应用领域成为工业机器人需求增长的新引擎。从中长期来看,这些关键行业对机器人和自动化的投资预期依然强烈。”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亚洲运营咨询业务及物联网负责人卡雷尔·伊鲁特举例说,在中国,生产端提质增效需求的增加,加之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增大了企业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工业机器人相关配件和服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卡雷尔·伊鲁特进一步表示,单位工作时间内,自动化带来的潜在生产率提升约为75%,且每年机器人的生产成本都在下降。预计到2025年,得益于规模效应,机器人生产成本还会进一步缩减约10%。此外,工业机器人还将继续产生深远的经济影响,未来仍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未来的机器人不再是单独工作的个体,而是可以实现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和机械学的多元融合。”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兹维·席勒认为,智能机器人必须在软件和硬件上都实现智能化,并不断迭代升级。
兹维·席勒说:“有时我们需要用机器人去解决一些关键的社会需求,比如在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可以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降低相关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风险;在劳动重复率高的流水车间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交通行业中使用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减少事故、拯救生命。”据他预测,到2025年机器人市值将达约1.7万亿美元。
“要想做到人机交互与融合,机器人学习就不能再是简单的数据输入,而应能够在应用场景中形成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同时,我们也可以发挥人的作用,给机器人提供决策路径,但最终的操作还是由机器人完成。这种人机共生的模式必将是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大势所趋。”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说。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表示,过去的几十年内,我国机器人高端装备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市场应用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很多细分领域,我们必须进行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
《中国冶金报》(2019年09月19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