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攀钢“钢铁大脑”赋能“数智化”转型

2020-09-29 08:47:00

  本报记者 孟祥林 通讯员 胡毅

  前不久,第二届冶金人工智能论坛在鞍钢集团举办。攀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敏在专题报告中分享了攀钢打造“钢铁大脑”,实现在线智能炼钢的故事。与会专家认为,攀钢“钢铁大脑”项目落地实践,为人工智能进入传统钢铁行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钢铁大脑”是攀钢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试点项目。2018年5月份,攀钢率先在全国钢铁行业引入ET(极限科技)工业大脑,计划用人工智能炼钢降低生产成本,并启动实施了以降低炼钢钢铁料消耗、冷轧产品表面缺陷识别为代表的“钢铁大脑”项目。
  两年来,攀钢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发挥信息化管理部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汇聚西昌钢钒、积微物联、星云智联、阿里云四方力量,将AI(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云计算等新技术和传统钢铁行业深度结合,推动“钢铁大脑”智能模型在云端成功上线,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现在线智能炼钢
  加料、造渣、出渣……在西昌钢钒炼钢厂,每天都上演着钢花飞舞、炉火熊熊的场景,由此产生的数据和影像将被传送到阿里云端、现场电脑端及手机端。现场工人在工作电脑中输入云端传回的参数,就完成了脱硫工序操作。而在此前,他们只能用计算器手工计算。这是攀钢“钢铁大脑”在线智能炼钢的一个场景。
  “钢铁大脑”究竟是什么“物种”?西部物联、积微物联副总经理,星云智联总经理陈源表示,通俗地讲,就是为庞大的钢铁“躯体”装上智能“大脑”,代替人脑指挥生产,通过数据采集、建模和算法,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低效率情况的发生。然而,对于一个跨界合作项目来说,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要实现上述目标并非易事。“钢铁大脑”团队汇聚了数据、算法等新技术领域专家和现场技术人员,但受限于彼此工作的技术壁垒,在基础数据采集时遇到了诸多难题。
  “采集数据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把生产端的数据经过‘清洗’‘重建’,与现场实践经验有机汇集,才能为上层算法提供依据。”积微物联大数据中心工业大数据总监李早立表示,西昌钢钒生产环节中的设备、生产管控等相关数据,都需要经过“清洗”和基础模型建模才能使用。在项目负责人的强力推动和多个部门管理人员、技术员、操作工的支持下,积微物联完成了数据采集、提钒转炉炼钢模型搭建,实现了大屏可视化、零散报表集成等功能呈现。
  截至目前,降低炼钢钢铁料消耗项目进展顺利,已搭建了脱硫工序大数据模型和精炼、连铸等10个大数据+机理模型,找到了炼钢工艺、物料消耗等的关键影响因子和最优参数。相关数据显示,采用该项目后,攀钢每生产1吨钢,可节约1公斤以上的钢铁料,加上合金投料成本节省,每年可降低炼钢成本1700万元。
  智能判定板材表面缺陷
  相较于降低炼钢钢铁料消耗项目,冷轧产品表面缺陷识别项目落地尤为艰难。因冷轧产品表面缺陷识别项目历史数据中,夹杂了人工修正判定现象,出现了人工干扰,导致该项目上线测试时,判定结果波动很大,不得不推翻重来。
  人工干扰究竟会带来多大影响呢?项目团队组织质检员“背靠背”对同一钢卷表面质量缺陷进行判定。经过多次试验后,周敏感叹:“部分质检员判定水平确实很高,但仍有判定结果不稳定、不能持续的问题;部分质检员因对标准的理解差异和经验不足,判定结果波动较大。这种因人而导致的判定差异,正是产生质量异议,造成隐形成本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操作方法,产量、质量等指标却千差万别。说到底,与人的不确定性有关,这是整个钢铁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带钢表面质量缺陷检测的过程中,现场质检员在较短时间内识别出了带钢表面质量缺陷,并给出表面等级、主要缺陷和是否合格等判定。但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势必难以保证判定结果的稳定性。
  为力求数据准确,很长一段时间,四方联合项目部成员天天守在现场,收集带钢表面质量的小缺陷、大缺陷、跨界缺陷,寻找质检员判定结果背后的原因,采集质检员判定的最佳方法,把经验转换为数据……在反复摸索中,冷轧产品表面缺陷识别项目于今年2月份正式上线,实现了智能辅助人工判钢和全自动判钢工作模式的功能,提升了判定准确率,降低了质检员劳动强度。该项目自上线以来,未发生一起表面质量异议。
  持续打造最强“钢铁大脑”
  9月12日,在外出差的西昌钢钒企管部信息化室主任工程师葛小波,在千里之外点开手机“钢铁大脑”App,查看当天西昌钢钒的炼钢实时状况,浏览炼钢关键经济技术指标……
  实现远程监控,是攀钢“钢铁大脑”项目的一项成果,曾获评“2019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时候,‘石头’都没有,完全是强撑着游到河对岸。”当项目上线后,大家谈收获、谈感悟。有人开玩笑说,经过一年零六个月日碰头、周研究、月检查的艰苦攻关,周敏收获了两鬓斑白。周敏却认为,“钢铁大脑”项目带给他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数据的价值;看到了各兄弟单位打破传统思维框架与认知局限,将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转换成大数据,在“钢铁大脑”中进行复制和传承的努力;看到了相关单位在基础数据采集方面的专业能力……
  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西昌钢钒落地开花,也吸引了同行企业前来取经。“学习大数据的目的是什么?现在有什么数据?如何运用数据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取得一定成绩后,周敏并没有停止思考。他希望持续挖掘数据价值,消除数据孤岛,实施更多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项目。
  《中国冶金报》(2020年09月29日 04版四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