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科技创新让沙钢抢占哪些制高点?

2022-06-15 13:52:00

  本报通讯员 黄超
  日前,江苏省张家港市“创新争先·自立自强”主题活动现场传出喜讯,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科协在开展技术攻关、促进成果转化、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被授予“张家港市示范企业科协”荣誉称号。
  多年来,沙钢坚持“科技领航、创新驱动”,围绕“打造世界一流钢企”目标,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创造和扩大企业竞争优势,为“百年沙钢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撑。
  厚植创新沃土,让创新成为发展主基调
  “真没想到我们的一个‘小点子’,能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我感到很荣幸!”谈起创新,沙钢钢板总厂职工乔坤满脸的自信与自豪,“公司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我们会继续努力攻关,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去年10月份,沙钢创新暨质量提升总结大会召开,乔坤团队的“提高碳素模具钢一次合格率”项目和其他团队的“高效薄带铸轧稳定化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提高硅钢生产效率技术”等30余项代表性创新项目进行了成果发布和展示。
  大会上,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彬发出新时代“科技强企”的动员令:“弘扬先进典型,鼓舞昂扬斗志,形成决策、管理、技术‘三位一体’的创新与质量提升工作机制,在更高层次推动沙钢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科技强企!”
  如何实现“科技强企”?沙钢制订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和“路线图”。
  沙钢成立创新管理委员会,下设创新积分组、高新技术企业及科研项目组、“四新”应用及信息智能等6个创新工作组,推动全员有效开展创新活动。同时,通过专业分工,形成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互为推动、相互借鉴的局面。
  在创新机制方面,沙钢整合和激活公司创新资源,将创新管理工作指标化,形成集体创新积分标准体系和个人创新积分标准体系。集体创新积分设定目标任务,依据完成率进行排名评价;将个人创新积分与个人职业发展及薪酬激励结合,让各个层级主动行动、积极创新。
  “我们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重奖创新。”沙钢创新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给科技创新以重奖,给优秀人才以厚待。这是沙钢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重用科技创新人才的真实写照。
  为确保创新创效活动更加科学规范、公平公正,近年来,沙钢多次修订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有关标准及制度,进一步增强了管理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对生产现场的可指导性。同时,对于具有推广性的创新成果,沙钢还积极帮助职工申报专利,进一步增强了职工创新创效的荣誉感、自豪感。
  从“软件”到“硬件”,从“制度”到“执行”,沙钢正全力打造创新之源,厚植一片创新沃土。据统计,去年全年沙钢共研发新品近60个,申报国际、国内发明专利近28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近90项。科技创新,正在迅速改变沙钢的发展节奏。
  科技自立自强,让精品成为发展新名片
  今年1月21日,第三艘世界独创的Fast4Ward“通用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MPF3交付。沙钢近2万吨大线能量焊接钢板用于包括该船在内的3艘FPSO船关键部位制造。
  曾几何时,该类产品关键核心技术被少数发达国家限制和垄断,成为我国超大型船舶装备等核心部位用钢“卡脖子”难题。聚焦科技攻关,甩掉“卡脖子”之手,沙钢“十年磨一剑”,成功开发出融合“SHTT”技术(一种提高大线能量焊接条件下HAZ韧性的技术)的大线能量焊接船用钢板技术和产品,保障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我们切身体会到了沙钢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沙钢高质量产品得到了下游客户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近年来,沙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担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围绕“特钢更特、优钢更优、普钢转优”理念,依托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沙钢钢铁研究院研发平台,不断强化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向科技要发展,向创新要效益,成果丰硕。
  沙钢自主研发的600兆帕级高强抗震钢筋实现国内首创,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批量运用于铁路、人防等重点工程;海洋工程用资源节约型长寿命耐蚀螺纹钢筋HRB400M,填补国际空白,延长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在海洋环境下的使用寿命,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海洋工程钢筋混凝土的腐蚀问题;管线钢实现超薄极限规格突破,填补国内空白,高等级管线钢产品始终处于国内第一梯队,获得“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称号……一项项研发成果、一个个重大工程的大手笔描摹,勾勒出沙钢朝着“科技强企”目标奋进的新姿态,也更加凸显了科技创新在沙钢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
  科技赋能,技术工艺含“新”量不断提升。日前,沙钢超薄带生产线再次取得新突破,0.75毫米薄规格产品实现量产。沙钢在工艺优化、装备改进、产品规格和品种拓展等方面进行大量自主创新,形成了一系列薄带铸轧高效稳定化生产关键技术。
  “这是百年来薄带铸轧技术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使我们对薄带铸轧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薄带连轧技术在沙钢实现了工业化从‘0’到‘1’的创新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毛新平等业内大咖纷纷为沙钢超薄带技术创新点赞。去年,沙钢“高效超薄带铸轧稳定化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今年2月14日,沙钢第三代铁水“三脱”(脱硅、脱磷、脱硫)预处理技术工业化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这是继“超薄带”工业化生产后又一个高起点、高难度的科技成果。据了解,该技术所采用的“RIF炉-脱碳炉双联冶炼工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与传统工艺相比,新技术将大幅提高转炉钢水纯净度,实现外排炉渣量减少50%,系统节能30%。
  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勇当关键领域领跑者。沙钢致力在更高“海拔”上重新定义“沙钢创造”,为企业在新赛道上输送源源不断的最强驱动力。
  “沙钢将坚持创新驱动、科技领航,以企业自身科技强推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沙钢力量。”沈彬坚定地说。
  产学研用融合,让创新成为发展最强音
  近年来,沙钢不断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产学研用合作为突破口,积极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的全新合作模式,集聚壮大发展动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要素在沙钢这个平台上的集聚和转化。”沙钢钢铁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产学研用一体化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双向赋能、共同成长的合作机制。一方面,企业将高校和科研院所产生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把自身和市场的需求传递给高校、科研院所,让他们投入更多的力量来开展相关研发工作,形成协同攻关、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共同参与更高水平的市场竞争。
  2021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一代桥梁缆索镀锌钢丝用盘条的研发与产业化”顺利通过验收。验收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一创新成果具有产品的标示性,促进整体生产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实际上,这一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顺利转化离不开产学研用长期稳定合作。
  缆索是桥梁建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也是钢铁行业创新与竞争的焦点。如何争取主动,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沙钢集中优秀科研人员和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团队,与东南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先后完成了多项技术研究,研发成果成功应用于长寿长江二桥、嘉鱼长江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等重点工程,沙钢也成为全国首批掌握新一代桥梁缆索研发与生产的企业。
  此外,沙钢与北京科技大学实施“高端线材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与江苏科技大学合作“耐超大焊接线能量的低温高强韧钢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合作省级国际合作项目“高品质针状铁素体型抗酸管线钢”……据了解,2021年以来,沙钢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项目多达30余项。
  产学研用,关键在用。近年来,沙钢紧跟市场需求,与战略客户在产品研发方面强强联合,提升重点难点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在高端客户中的销售比例。
  以全球最大的钢丝和钢丝制品制造商贝卡尔特为例,沙钢是其在中国区最大的盘条供应商,双方合作已20余年,在技术、产品研发等方面都达到了良好的契合度。今年初以来,双方更是携手合作研发了国际领先的LX92A高强帘线钢和最细帘线钢用盘条。
  沙钢与中铁大桥局在不锈钢复合钢板、高等级桥梁缆索用钢、耐腐蚀钢筋等新材料的技术储备、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期待与沙钢进一步扩大在高等级新材料上的合作深度和采购规模,共同在超级项目建功立业。”中铁大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0年,沙钢荣膺张家港冶金新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 发挥“链主”的龙头引领作用,加速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2021年,沙钢被命名为苏州市冶金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试点单位,推动形成了“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打造出一批冶金产业质量提升成果。
  ……
  蓬勃发展的合作新载体、新模式、新业态,展现着自主创新的气质、矢志不移的奋进精神。沙钢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的氛围更浓厚、土壤更丰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
十里钢城,创新的激情正在不断涌动,创新的共识正在不断凝聚,广大员工已成为企业创新创效的主力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强劲、步伐更坚定。沙钢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强大智慧全面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奏响 “科技强企”的时代最强音。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滕珊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