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静 王震 赵金文
在金岭矿业-470米的巷道里,改造后的电机车沿着轨道平稳滑行,司机轻点按钮便完成了矿石装卸全流程;在-458米的巷道里,1立方米电动铲运机正将混凝土精准注入喷浆机进料口,料斗与进料口严丝合缝,不见半点撒漏。
这两幕场景,正是金岭矿业寰宇工程公司以技术创新破解矿山生产难题的缩影。
“从手柄操控到远程遥控,遥控电机车改造解决人力短缺难题;从人工上料到机械进料,喷浆作业提效100%。”寰宇工程副经理孙静平说,从电机车的“遥控升级”到喷浆作业的“机械替代”,寰宇工程的创新路径清晰可见:不依赖“高大上”的全新设备,而是立足现场需求,用成熟技术适配现有条件,以“老设备+新技术+精算模式”实现低成本智能化改造。
这种创新不仅带来了效率提升与成本节约,更蕴含着该公司对职工的人文关怀——让他们从粉尘污染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更安全、更轻松的环境中工作。
“两人协作”变为“一人操控”
技术破解人力困局
如果说单项革新是“点上突破”,那么电机车遥控改造则是寰宇工程在“线式运输”上的系统性创新。
运矿电机车是矿石运输的“钢铁驼队”,多年来一直延续传统作业模式:司机操作手柄驾驶,放矿工在溜井旁指挥,一个班次需喊话沟通几十次。“车位有一点误差就可能撒矿,清理起来得花一个多小时,掉落的矿石还容易造成电机车掉道。”老司机的话,道出了传统作业模式的低效与繁琐。更严峻的是,2024年该公司运矿班组有6名职工退休,人力缺口日益扩大。
破局的关键,在于机械化,用技术革新将“两人协作”变为“一人操控”。为此,寰宇工程技术团队将目光投向工业自动化领域成熟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技术,通过编写程序让电机车接收遥控指令,实现前进、后退、停车、装卸的精准操作。
这项改造的核心工作,落在了郭新带领的采矿电工组肩上。这个既懂PLC编程又熟悉电机车构造的“跨界能手”,带领团队在车间内模拟巷道环境,反复测试指令响应速度。经过14天的调试,电机车遥控操作零失误终于得以实现。
该公司首台遥控化电机车试运行一个月后成效显著:撒矿率大幅下降,巷道清洁工作量减少50%,单班作业人员由8人减至6人,直接缓解了人员短缺压力。如今,寰宇工程正加速推进剩余6台电机车的改造,推广后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超百万元。
“人扛肩挑”变为“机械精准输送”
效率与安全双重提升
在井下施工中,喷浆作业如同为巷道穿上混凝土“防护服”,是保护巷道安全、抵御地质灾害的关键工序。但这项工作数十年来始终困于“人工上料”的低效循环——工人需在粉尘弥漫的狭窄空间内搬运物料,劳动强度大,单日作业量受限。
孙静平提出“用机械替代人力”的设想。经过三天两夜的实地测算,他带领该公司掘进车间团队选择既能适应巷道宽度、又能匹配喷浆机进料节奏的1立方米电动铲运机进行改造。
技术落地并非简单的设备替换。该公司电动铲运机原装铲斗呈弧形,卸料时易残留、撒漏,物料损耗率高达10%。该团队技术骨干带着卷尺和焊枪扎进车间,将铲斗底部改为倾斜平面,边缘加装橡胶密封垫,经多次调试,终于实现铲斗与喷浆机进料口的“无缝对接”。
改造后的喷浆现场效果显著——单班次单队喷浆量从8立方米提升至16立方米,效率提升整整一倍,粉尘污染大大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