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党建工会

首钢通钢:“六个文化”催生高质量发展之力

2021-11-24 08:43:00

  本报实习记者 庞静 通讯员 陈世宇 许广智
  作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支持企业,首钢通钢公司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积淀了深厚的企业文化,引领和激励一代代通钢人接续奋斗,让通钢成为集采矿、选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于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国有企业的作用。
  今年初以来,首钢通钢公司结合“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全年工作任务,全面谋划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用好“六个文化”(管理文化、红色文化、战疫文化、先模文化、创新文化、暖心文化)资源,激发企业活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管理文化 夯实基础管理
  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之一。首钢通钢公司党委夯实基础管理,将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放到打造管理文化上,用文化的力量铸魂育人、提升管理水平,确保经营生产工作有序开展。
  统一打基础的思想。从今年3月份开始,首钢通钢公司党委组织开展了“夯实基础管理”大讨论活动,各层面干部职工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跳出通钢看通钢”等题目开展讨论。截至10月末,该公司党委共组织召开各层面座谈会2100余场,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议2500余条。这些埋藏在干部职工中的“金点子”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成为夯实基础管理,推动通钢公司向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凝聚严管理的共识。首钢通钢公司党委把“严”字作为管理文化的核心要素,针对完不成交账任务的单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个人进行严肃问责,利用各类内部媒体曝光亮丑,让干部职工看到公司党委从严管理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该公司上下逐渐形成了依规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的良好工作氛围。
  红色文化 凝聚奋斗力量
  红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底色。首钢通钢公司党委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积极贯彻党中央部署,落实首钢集团公司党委要求,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凝聚起能打胜仗的强大动力。
  以学习党史坚定理想信念。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首钢通钢公司党委制订并下发《关于通钢公司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推动相关工作,引导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该公司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党史书籍,带头强化理论武装。
  以丰富形式推进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截至10月末,该公司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共讲党课10次,党委书记、副书记共讲专题党课61次,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共讲专题党课31次,党支部书记共讲党课147次,先进典型共讲党课39次,受教育共计3086人次。此外,该公司党委还组织开展了“礼赞百年征程,激发奋进力量”系列文体活动、“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演讲赛,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观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故事影片等,掀起了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潮。
  战疫文化 扛起国企担当
  今年初,面对疫情,首钢通钢公司党委大力弘扬战疫文化,引导干部职工与企业心手相连,共克时艰,全力以赴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疫情期间用户居家供气、供暖无忧。
  担当作为,扛起民生重任。在疫情管控措施升级的情况下,首钢通钢公司党委围绕“一精准、三确保”(一精准即在精准防控上下功夫,三确保即确保疫情防控有效、确保经济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开展防控,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和日报告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带头,1000余名职工驻厂1个多月昼夜生产,全力保证吉林省通化市50万人煤气供应和1.2万人冬季取暖,累计供应民用煤气404万立方米,采暖供应50万平方米,保障了居民生活;针对物流阶段性受阻实际,积极筹措物资支援全市抗疫,累计为居民提供生活蔬菜包1800余份,调拨蔬菜物资10余吨;成立临时党支部,组织通化市东昌区居家517名职工组成志愿者队伍,参加社区卡点值守、物资配送等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高频宣传,凝聚奋斗力量。在战疫中,首钢通钢公司干部职工无论是阅读《通钢新闻》报纸电子版、“通钢家园”微信公众号,还是观看通钢电视台节目、“通钢家园”抖音视频,最深的感受就是战疫保产内容。《“逆行出征”!今夜,他们背来了“行李”!》《接孩子回家的“暖心”客车出发了》等报道在职工群众中反响热烈,《我们携手战疫》《“粮草”来了》等视频短片在推出当天点击量突破1万人次。全面及时的报道,让干部职工第一时间了解到疫情防控要求以及相关信息,营造出战疫保产的良好氛围,起到了凝聚战疫力量的作用。
  先模文化 营造赶超氛围
  首钢通钢公司党委结合企业正处在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起步期的实际,通过层层选拔先进,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振奋精神、攻坚克难,确保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选树典型,广泛宣传。今年初以来,首钢通钢公司轧钢事业部线材作业区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先后有4名职工获得了2021年第二季度“通化好人”“通化好人·战疫先锋”、通化市“五一劳动奖章”“通化市文明服务明星”荣誉称号。此外,该公司员工马增毅的事迹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吉林日报》《首钢日报》刊发“首钢工匠”徐凤娟事迹,《吉林日报》的抖音平台播出王勇事迹等,起到了全面弘扬通钢精神、展示通钢形象、增强通钢自信、凝聚通钢力量的重要作用。
  礼遇先进,大力表彰。该公司党委提高对先进个人的待遇,对“首钢工匠”“通钢之星”等大力表彰,让先进工作者在政治上受重视,在经济上得实惠,引导更多职工学技练艺、敬业奉献;组织开展庆“五一”先模人物团建、劳模外出考察学习、疗休养等活动,体现首钢通钢公司党委对劳模的关怀爱护。
  创新文化 激活发展动能
  创新文化是企业长期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首钢通钢公司党委多措并举,积极在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上下功夫,使创新精神深入人心。
  打造平台,激发创新动力。该公司党委紧紧围绕经营生产中心工作,持续完善职工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开通创新攻关所需备件、工具的绿色通道,富有成效地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本着“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的原则,该公司党委扎实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使创新活动在基层落地生根。截至10月末,该公司党委共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44个。
  推广应用,释放创新能量。在创新成果的落实落地上,该公司党委从基层众多创新成品中优选出创新性强、具有推广前景、经济效益好的进行推广应用,“改进烧结环冷机密封系统”,1年可节约电费660余万元;“脱硫塔再生塔项目设计”,节约备件外购费用625万元;“板坯连铸机触摸屏国产化改造”,取得经济效益约80万元;等等。截至10月末,首钢通钢公司共开展各类劳动竞赛49项,创效1.2亿元;职工创新工作室共完成攻关课题70余项,创效5000余万元。
  暖心文化 浸润职工心田
  暖心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内容。首钢通钢公司党委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办好企业为职工”的方针,把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组织开展四季恒温活动、建立“三金”帮扶机制、每年全员健康体检等,将公司党委的关爱和温暖传递到职工和家属,用心做文化,用情暖人心。
  创新思维,办实事更贴心。今年初以来,首钢通钢公司党委创新推出为职工过“党员的政治生日”“职工入职生日”“职工出生生日”活动。针对疫情期间驻厂职工生活物资紧缺的实际,该公司党委积极与地方政府、铁路部门沟通协调,开辟调运生活物资绿色通道,为驻厂职工紧急调拨床、被褥等生活用品和蔬菜、米面油等,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输、发放到位,让驻厂人员吃得好、住得暖。
  对接需求,解难题更暖心。首钢通钢公司党委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抓手,组织两级党委成员利用“职工接待日”,深入基层岗位,解答职工提出的问题。该公司党委出台有关规定对在国家法定休假节日加班的管理和专业序列人员给予补偿;对冶金区厂区道路进行平整修复,升级改造了职工食堂,增建职工便利店,修缮职工浴室等;完善健全职工常态化帮扶机制,围绕职工多样化需求开展服务工作,组织两节(元旦、春节)送温暖,慰问困难职工、先模人物517人,发放慰问金43.36万元;开展“夏送清凉”活动,共发放防暑药品3744盒、绿茶13000瓶、防暑食品23000斤、防暑用品20400份。
  《中国冶金报》(2021年11月24日 04版四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