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管理

科技进步助推“建龙制造”升级

2019-11-05 09:00:00

  本报通讯员 王喜双

  今年以来,黑龙江建龙科技创新表现抢眼,成为企业经营创效的助推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黑龙江建龙通过不断满足高端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品种结构调整创出历史较好水平,共生产铁精粉31.71万吨、钨精粉0.153万吨、焦炭104.35万吨、生铁146.18万吨、粗钢144.09万吨、螺纹钢77.90万吨、无缝钢管57.55万吨、五氧化二钒0.46万吨,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产量逐步提升。其中,螺纹钢产销率达100%;无缝钢管销量达到历史同期最高值,品种比突破68%;石油管销量位居石油类用钢民企供应商首位。

  “2019年6月,黑龙江建龙180无缝钢管热处理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公司拥有了对无缝钢管光管进行热处理、镦粗的生产加工能力,能够加工更多、更高等级的无缝钢管。我们不仅通过无缝钢管热处理生产线提升产品档次、加快转型升级,还实施了‘钢铁+智能制造’工程,让钢铁制造更加智慧。”10月28日,黑龙江建龙轧钢厂厂长戴诗浩对前来采访的笔者说。

  近年来,面对国家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时机,黑龙江建龙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智能制造,提高绿色发展质量……一系列精准的发力让“建龙制造”转型发展步伐加快。

  向生产高、精、深产品转型

  近年来,面对钢材产品同质化竞争的不利局面,黑龙江建龙转变单一型发展模式,向生产高、精、深产品模式转型。该公司在完善160万吨焦炭、200万吨铁钢材配套产能的同时,不断升级生产线装备;2011年,在已有螺纹钢生产线的基础上,投资24.8亿元,建设了年产70万吨无缝钢管项目。

  公司无缝钢管项目分别为273机组及180机组。其中,180机组是由目前世界上顶级的冶金设备制造商——意大利达涅利公司负责设计安装的,主要产品为油井管、输送流体用管、管线管、锅炉管、气瓶管、车桥管、地质管、液压支柱管等。“与国内其他同类厂家相比,我们有生产长倍尺管的优势,60毫米~180毫米规格的无缝钢管都能生产,覆盖了市面需求的80%产品,也能生产一些极限产品。”戴诗浩说。

  创新驱动高端特色发展

  自2008年起,黑龙江建龙与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质协及其他钢铁公司加强行业联盟,与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组成产学研联合体。截至目前,联合体已开发出60余项中高端钢种,黑龙江建龙连续两次被评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018年7月,黑龙江建龙在70万吨无缝钢管项目的基础上,启动无缝管热处理深加工项目;今年6月,该生产线项目正式投产,综合生产能力为13万吨/年。该生产线是黑龙江建龙延伸钢铁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加快转型升级的标志性工程。

  依靠行业领先的技术,黑龙江建龙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2019年上半年,公司品种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企业生产经营持续优化,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产量逐步提升,无缝钢管销售同比增长8.83%,创历史销售最好纪录。

  数字化车间成绿色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黑龙江建龙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无缝钢管车间为试点,积极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钢铁+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也改变了钢铁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我们180无缝钢管产线的生产设备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日常生产操作可实现‘一键轧钢’。”轧钢厂轧制作业区作业长车彦明说。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数字化车间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在降低职工劳动强度的同时,还提高了操作精准度,促进了产品提档升级。目前,公司无缝钢管产量提升了10.3%,能耗降低18%,废品率下降20%;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已达到60%以上。”谈及智能化工厂建设,轧钢厂副厂长周玉涛信心满满。

  2018年12月,黑龙江建龙数字化车间顺利通过省级审核,并在黑龙江省工信委网站公布。数字化车间成为推动公司高效发展的新引擎。

  以循环经济铺就绿色发展之路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黑龙江建龙以甲醇、LNG(液化天然气)、干熄焦为重点的一批节能环保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019年6月份以来,65兆瓦余热余气发电机组项目、污水综合处理回用工程陆续竣工投用。这两个项目是该公司节能环保工作提升的标志性工程。氮化钒项目也于2019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

  同时,黑龙江建龙加快绿色工厂建设步伐,邀请中冶京城钢铁规划设计院,陆续投入7.8亿元资金,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环保项目升级和环境治理改造,企业面貌焕然一新。未来,黑龙江建龙将致力于打造国家3A级绿色工厂,实现企业、人与环境和谐共处。

  16年来,黑龙江建龙累计生产粗钢2300万吨,实现税金52.4亿元,累计安置当地就业5000余人。科技进步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钢铁企业,也让人们的生活离幸福越来越近。

  《中国冶金报》(2019年11月05日 02版二版)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