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首钢通钢辉轧公司不断优化管控措施,老设备实现了长周期良性运行。
元月,轧机作业率达到94.18%,创冬季设备管控较高水平。而随之带来了设备备件及材料采购费用的降低,据统计,全月吨材降低约2.5元。
什么是激发设备活力释放的动力引擎?狠抓四个点,促进了目标的如期实现。
点一:实施新对策,实现新突破
首钢通钢辉轧公司设备陈旧落后,自动化程度低是多年来生产上存在的“隐疾”。
精准施策、对症下药,2020年以来,辉轧公司将设备优化管理作为生产的突破点,设备专项治理工作率先展开。围绕设备潜在隐患,日点检周总结,本着一次性消除的原则,每周或每月开展1项或几项消缺治理工作。
针对轧线受工艺布置限制,只有切头工艺,没有切尾工艺,轧件尾部易出现坯头堵导管,产生堆料等问题,组织开展轧线K14堆钢专项治理。改变传统导管工艺,将导管改为溜钢槽形式,加大了轧件通过率,减少了堆料事故的发生。原来每月8次堆料降至每月1至2次,不仅提高了操作安全性,而且成材率提高了0.01%,每月手工切尾减少约3吨,收获了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双成果”。
此外,开展钢丝绳使用专项治理。改变牵头钢丝绳长度、改变操作方法,提升钢丝绳使用寿命。
元月,此种专项治理共开展六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二:根植新理念,搭建新通道
多报多存“心里有底”;使用新备件“喜新厌旧”等陈旧观念,在职工日常生产中还不同程度存在。将“修旧利废”这一常提常新课题根植到职工的行动中,首钢通钢辉轧公司多管齐下,搭建降耗新通道。
本着“能修必修”的原则,杜绝“不行就换”或“以换代修”的检修行为,狠抓修旧利废管理;采取实施月计划采购总额控制,即吨钢定额乘以月产量,超出总金额部分不予采购;制定修旧利废清单,梳理出机械、电气、工艺件必修项,采取设备、备件一事一议的办法,由鉴定委员会分专业进行鉴定是否可修或报废;完善修旧利废管理办法,建立奖励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建立容错机制,对于修旧利废备件上线使用发生热停工时,视情况剔除考核。
职工对磨损下线后的轧机入口导板进行堆焊、打磨、修型,让旧备件重新“上岗”。对梅花接轴进行堆焊修理,每月节省采购费用3.8万元、自行修复2台轴承损坏辊道电机、修复补焊轧机导板84付、粗轧机轴承座5个……
约束+激励,职工的热情被调动起来。
点三:建立新机制,提升新能力
精准的预判能够及时发现潜在设备问题, 辉轧公司结合实际,持续完善科学的设备缺陷管理机制,加强预防性工作,减少设备缺陷发生,为设备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加了一道“保护锁”。
“六个及时”做到严格执行。即:“运行、点检及时发现、及时联系,检修、维修及时消缺、及时反馈;所有人及时发布、及时闭环管控”。做到对在线设备存在的隐患提前预知,减少突发事故,降低热停工时,实现事故、消耗可控。
在践行“六个及时”时,小型作业区严格预判。采取“测、闻、看”三步法:“测”轧辊轴承座温度,从温度变化进行预判;“闻”轴承脂气味,判断轴承是否正常运转;“看”轴承压盖间隙变化,提前预知。避免了2起轧机轴承故障,减少热停工时1小时10分钟,降低了轧辊辊脖出现断裂的潜在隐患,避免了损失。
点四:优化新举措,实现新业绩
设备检修是保证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的措施,但往往辉轧公司年修时间都比较短,多数利用每月工艺大换型的4-4.5小时时间,对设备进行消缺和检修。备件准备不充分、检修延时、存在漏项、受时限制,维修质量不高等问题不同程度暴露出来。
问题点就是攻坚点。辉轧公司多次研究,几经易稿,构建了工艺大换型设备检修闭环管理模型。针对检修,要事前召开专题会,确定维护维修项目,敲定质量负责人,构建考核机制,分析下线备件质量、使用情况等原因,确定哪些是可修复备件,通过利旧修复,投入使用。
一周内出现设备故障对质量负责人进行考核,成为设备检修闭环管理模型的重要支点。消除了以往存在的诸多问题,夯实了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根基。据统计,设备、工艺热停工相比定额时间下降了22.3%,备件消耗降低了3.6个百分点。 (陈世宇 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