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钢铁制造管理部物理检测车间维修组以“算账经营”的务实思维,将每一次检修、每一项改造,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他们敢啃“硬骨头”,不迷信“新购”、善用“旧件”,用一串串亮眼的数据交出降本增效的完美“答卷”。
五天攻坚:5000元预算压至430元
“这些数字根本分不清是1还是2!”加工班班长向小东的焦急,引出了气动打标机的“身份危机”——试样标识模糊,严重影响检验进度。“给我们五天,一定让它清清楚楚!”点检员罗勇接下任务,拒绝购置新设备,大胆提出自主改造,经过团队讨论,最终决定利用闲置的激光打字机,他们自主设计装夹方案;利用旧电磁铁与特种胶水自制装置,重写激光打字程序,最终通过自主改造,仅花费430元便完成升级,不仅试样清晰度大幅提升、质量风险降低,更是节约了5000元的定制新装置采购费用。
五小时接力:4475元备件费“零支出”
四台服役十年的冲击缺口拉床接连“罢工”:两台因精度丢失报废,两台因电机、油泵故障停机。“等新备件至少要半个月!”加工班长吴印心急如焚。维修组没有坐等,而是把目光转向“退役”设备:“整体报废不等于所有零件都报废。”他们小心拆解两台报废拉床,取出完好的升降电机与油泵,清洗调试后重新装配。仅五小时,“零件接力”让设备恢复运转,不仅避免了因停机造成的生产延误,同时还节约新备件采购费4475元。
三小时抢修:化解“断轴危机”,守住百万物流单
今年5月以来,船板试样加工量增加近三倍。生产高峰期间,加工锯床的活塞杆突然断裂,三百多件试样待加工,一旦延误,将直接影响产品物流周转。维修组迎难而上,拆缸、焊接、车削、打磨、攻丝……他们凭借手艺“重塑”活塞杆,避免了高价的新设备采购,也杜绝了因采购周期和兼容性问题对生产的影响。重新组装测试后,设备恢复正常。三小时高强度的抢修,为物流订单争取到宝贵时间。
截至9月,物理检测车间维修组累计处理故障173次,完成小改小革26项,自主维修251次,节约外委工时费用共计9.485万元。他们用“算得细、做得实”推动降本增效,不仅为车间创造“隐形利润”,更强有力的支持了设备稳定运行。(张曼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