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厚板产线热装效率提升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技术应用项目”
荣获 2025 年重庆钢铁公司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这份荣誉
是对轧钢厂厚板产线技术团队
围绕“热”字开展效率攻坚的褒奖
“传统观念中,诸多高强度品种钢都比较‘娇贵’,需经过缓冷处理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这制约了热装率的提升。”厚板技术团队负责人郭小龙坦言,“尤其是含 Ni、Cu 的耐候钢和风电钢,因其合金成分复杂,为避免内部出现缺陷,必须下线堆冷长达16小时。”
如何让这些钢坯能够“趁热加工”,成为摆在大家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厚板技术团队大胆开展取消缓冷试验,通过细化牌号分类、优化热装方式、精准控制钢坯Als和N元素含量等措施,一步步搭建起稳定可靠的热送热装体系。
“曾经‘非冷不可’的钢坯,如今也能够顺利实现热装。”
谈到取得的突破,团队成员张利娟语气中充满自豪,“这极大拓宽了热装钢种的范围,为热装率的提升打开了新局面。”
热坯在等待入炉的过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散失宝贵的热量。为了守住“热量”,团队打出“管理+技术”组合拳。在原料火切区域,用新型氢氧切割技术替代了高耗能天然气的切割枪。
“现在切割断面更平整,挂渣也更少,实现了节能、降本。”现场负责火切的操作人员彭峰介绍道。
生产组织模式从粗放的“按炉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的“按块管理”,灵活调配每一块热坯快速通过火切直接进入加热炉。此外,团队还在热坯堆放区创新性地设置“保温围挡”,如同为热坯覆盖“棉被”,将热坯平均库龄缩短12小时,有效保留余温。
热坯快速入炉,对后续轧制的柔性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热坯不等人,我们要让轧制节奏‘跟得上、轧得顺’。”轧钢工艺技术负责人姚俊波道出关键。为此,团队引入“凸辊形技术”,同时细化轧制计划排程规则,打破原有对轧制宽度的严格限制,实现了厚度与宽度的“柔性轧制”。热送热装计划与轧制计划的高效匹配,减少了因计划冲突导致的热坯等待失温,整条产线的生产节奏也更加流畅高效。
通过破解“热”密码,推动厚板产线热装率提升26%,与此同时还带来加热炉能耗降低25%-30%、氧化铁皮损耗减少0.2%、合同交付周期缩短2.11天等综合效益。(黄法、胡庭与、邹兰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