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节能环保

站上世界低碳冶金技术前沿至关重要
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及氢冶金应用技术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2021-07-08 16:50:00

  本报实习记者 吕林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钢铁行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可行的实施路径和技术研发方向是什么?6月18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及氢冶金应用技术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人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讨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世界钢铁协会主席、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院长,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到会致辞。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殷瑞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毛新平做主题报告。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Edwin Basson)为大会发来了演讲视频。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主持开幕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钢铁要强大、要引领世界,能否站上世界低碳冶金技术前沿至关重要。”何文波在致辞中强调了低碳冶金技术创新研发的重要性。他提出,瞄准低碳、零碳目标,多家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共同采取行动是明智的、理性的选择,也是钢铁行业所倡导的。在钢铁低碳领域寻求颠覆性、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全球钢铁合作必不可少。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主旋律,钢铁行业传统的发展方式必须进行调整。”于勇在致辞中直指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创新方向,“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要通过能源结构、工艺结构和材料技术的创新,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杨仁树在致辞中呼吁大家直面挑战,“‘双碳’(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基于碳冶金的传统冶炼工艺已无法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开发低碳发展新工艺,实现低碳环保转型发展,做到与人类、社会、城市和谐共生,是钢铁行业的发展方向,是所有钢铁人达成的共识。”
  赵沛指出,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做出的“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庄严承诺,既是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低碳绿色转型的重大机遇。钢铁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低碳创新发展的历史责任,从能源结构、工艺流程、产品结构等方面实现创新变革,顺应未来全球产业低碳发展的主旋律。
  殷瑞钰和毛新平所做的主题报告落脚在实施低碳发展的路径探讨上。
  殷瑞钰着重强调了控制钢铁产量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从总体上看,钢铁工业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主要在减产减排上,继续增产与碳达峰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此外,增加碳汇也是必要的辅助手段。他指出,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的时间节点主要由粗钢产量的峰值决定。据他初步判断,钢铁工业实现碳达峰的时间节点为2014年或“十四五”前期,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为17亿吨~18亿吨。钢铁行业越早实现碳达峰,越有利于后续碳“下坡”和碳中和的实现。
  殷瑞钰表示,削减粗钢产量、调整流程结构并发展全废钢电炉短流程钢厂是中国钢铁工业实现碳中和的两大抓手。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节能环保问题,更是涉及发展权、发展方式的问题。低碳发展将倒逼钢铁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毛新平在报告中指出。他认为,钢铁行业可以从7个路径发力:一是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着眼于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存量约束机制。二是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三是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链,统筹推进钢铁与化工、建材等行业协同降碳,以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治理生态化助推低碳循环发展。四是突破节能减排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绿色低碳关键工艺创新,开发氢冶金、生物质能利用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重大行业性、颠覆性技术。五是开发高性能产品,推动材料绿色化。六是深化智慧制造,助力生产过程绿色化。七是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关键技术创新。
  埃德温·巴松在视频讲话中介绍了世界钢铁协会在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指出了低碳发展经历的3个阶段——从侧重于原材料使用和钢铁生产效率,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地区更加有效地利用废钢,再到越来越多的突破性技术被使用等,并肯定了中国在世界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天义,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河钢集团副总经理李毅仁,东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强先后主持了各环节的会议。
  会上,冶金工业出版社举行了《钢铁制造流程中碳素流运行与碳减排途径》一书的首发仪式。
来自国内外钢铁企业、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等100多位代表参加了现场会议,对各自在低碳绿色发展尤其是氢冶金方面的技术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进行了交流,探讨了未来低碳发展的技术方向。约6000人线上收看了会议直播。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滕珊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