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生产经营

加速智能转型 推动企业发展

2020-03-03 10:29: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钢铁行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推动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有利于助推钢铁工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因此打造“智能工厂”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里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年初,在集团“三会”上,陕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海峰就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加速数字化经济转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明确的安排、部署,要求我们要以《陕钢集团信息化规划》为纲领,围绕两化融合五项能力建设目标,加强系统指引和规范,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快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 

  面对钢铁行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急需找寻适合汉钢公司的发展之路。对于一个“新”企业来说,不管在设备实施、技术还是人员构成方面,都与行业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若想缩小这一差距,跻身先进行业,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找准自身定位、找出自身问题,才能更好的制定发展策略,从而带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分析现状 找出症结 

  目前,汉钢公司发展智能制造系统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基础自动化系统已经基本完善,已具备系统优化、开发能力。但这其中也有很多问题制约着“智能工厂”的发展。 

  一是公司虽然已经有了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速度较为缓慢,很多的想法都停留在初步的构思中,并没有持续推进。 

  二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仅智能制造这一模块就先后多次与行业先进进行了对标学习,但学习结束后,仅仅只是上交了对标学习心得体会,没有将学习的内容积极转化为能被公司所应用的成果。 

  三是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的高学历智能制造人才。虽然每年都有新进的大学生,但是依然还是没有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技术性人才,导致公司智能制造专业性不够强。 

  四是对智能制造相关人员的后续培养没有跟上行业的先进步伐。由于目前人员配置都不是专业对口的人员,因此对于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技术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就现在的实际状况来看,公司现有的学习平台没有开通相关的课程培训,同时也没有引进专业的老师授课、培训。 

  五是二级系统数据采集精确指导生产的作用相对滞后,三级系统(MES)还处于调研、交流阶段。基础自动化系统持续优化升级工作亟待推进。主要表现在先进的传感器检测技术应用滞后,各工序流程自动化设备配置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数据的采集、应用工作还需尽快推进。 

  全力出击 各个击破 

  智能制造是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企业智能制造的改造升级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透明化、可视化、精益化。同时,产品检测、质量检验和分析、生产物流与生产过程实现闭环集成,多个工序、车间之间要实现信息共享、协同作业。建立生产指挥中心,对整个工厂进行指挥和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发问题是智能工厂的重要标志。 

  一是积极推行学习内容成果化。将对标的先进经验、先进做法与公司当前的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对于有条件实施的项目,尽快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推动智能转型逐步走向前。 

  二是设备状态监测与维护预测系统可以弥补设备离线点检短板,通过系统的专家分析模块对设备在线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量化设备运行状态,自动生成设备检修方案,解决公司当前点检员缺乏、经验不足等实际问题。同时,应用设备维护管理软件、智能点检终端来助推设备点检定修的标准化作业。 

  三是智能检化验系统的应用。实时为烧结提供最优的原燃料配比方案,为高炉每一个料批提供最精确的成分分析、铁水质量预测和工艺调整方案,为每一个工序提供精准的数据源和优化调整方案。 

  四是智能库房管理系统。通过射频扫码技术自动提交出入库信息和打印单据、自动生成备件采购预案、物料全过程追溯,实现最优安全库存和最低库存费用管控。 

  五是智能制造的人才队伍建设。智能制造≠减人、智能制造≠不需要人,我们不能仅仅简单的认为引进机器人就完成智能制造,而应通过合理规划搭建整体智能化架构,再根据整体架构明确需求,造就一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行业从业经验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高低压、仪表自动化专业的深度融合我们已经走到了前面,但是智能制造的应用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储备要求更为严苛,因此打造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队伍也是当务之急。 

  我国工业化发展正在进入数字化新时代,今后必将进行巨大变革,以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技术源源不断的催生智能制造生产系统。未来钢铁行业的竞争将不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效率和质量的竞争。要实现企业的升级转型,必须要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培育壮大钢铁工业发展新动能。 

  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它不仅是新一轮工业革命下,制造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诚然,智能制造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企业有一个长期合理的智能规划,不能望洋兴叹,更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产业的发展之路,确保“智能工厂”升级完成。(刘雅静)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网站实习3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