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武集团中南股份炼钢厂的生产版图上,7号连铸机的特钢钢坯从连铸机到铁运火车的“最后一公里”,曾制约特钢红送效率。如今,随着7号连铸机特钢坯转运装车方案的优化,这道难题被成功破解——通过一场跨部门的“头脑风暴”与“微改造”,装车效率提升30%以上,车厢空间利用率翻倍,红送热坯周转效率大幅改善,为特钢生产注入了新的“加速度”。
问题倒逼:小夹钳“卡”住大生产
7号连铸机的天车夹钳,曾是个“矛盾体”。夹钳每夹2支钢坯的设定,原本适配大棒320×425断面坯的红送需求,但在生产280×280断面中棒坯时,却成了“效率枷锁”。
“中棒坯断面小、单炉支数多,一炉钢坯要24甚至26支。”连铸车间主任王建国指着生产记录介绍,“按老规矩,一节火车皮最多装20支,剩下的4、5支只能另占一节车皮。炉号不同的钢坯还不能混装,车皮使用率直接打了对折。”更棘手的是,铁运火车皮本身周转就紧张,一组3节车皮常因“等坯”或“等车皮”陷入停滞——生产节奏快了,钢坯红送跟不上;节奏慢了,又影响后续轧制工序。
协同破题:跨部门“微改造”激活大效能
为释放“效率枷锁”,8月,一场由炼钢厂牵头,联合物流部铁运车间、优特钢事业部、炼钢厂连铸车间的“装车效率”攻关小组成立。“能不能在不换设备的前提下,让夹钳多夹几支?”攻关小组有人提出大胆设想。
看似简单的“增夹”,背后是精密的计算:夹钳承重极限能否承受3支钢坯?钢坯排列是否会影响装车稳定性?火车皮载重量与单炉钢坯重量是否匹配?连铸车间管技团队连续3天蹲守现场,用卷尺量钢坯间距,拿测重仪核单支重量,甚至用废钢坯模拟装车——最终确认:在7号连铸机一炉钢坯重量与火车一节车厢载重量基本匹配的前提下,将夹钳由“2支一夹”调整为“3支一夹”,完全可行!
铁运同步“接招”:利用7号连铸机换断面的检修窗口,对火车皮内部挡板进行适应性改造,定制化调整钢坯摆放角度,确保3支钢坯叠放时既稳固又不浪费空间。“以前装车像‘摆积木’,现在得算‘立体几何’。”参与改造的铁运师傅笑着说,“现在每层能装6支,4层刚好一炉,整整齐齐不晃动。”
效能跃升:30%提速背后的“连锁反应”
8月底,优化方案进入试运行阶段。数据印证了这场“微改造”的威力:装车效率提升30%以上,火车车厢空间利用率提升,彻底告别“一炉占两车”,用车成本、红送率等指标也取得明显改善。更让人惊喜的是,这场改造全程自主推进,仅通过调整夹钳作业方式和车皮挡板改造,就解决了困扰生产半年的“老大难”。
“原来总想着换设备、投大钱,没想到动动脑筋、加强协同,就能挖出这么大的潜力。”连铸车间技术人员感慨道。
从“枷锁”到“加速跑”,这场始于问题倒逼、成于协同创新的装车优化,不仅为特钢生产打通了“任督二脉”,更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生产效能的提升,往往藏在细节的优化里,显现在团队的协作中。当每个环节都愿意多走一步、多想一点,“不可能”就能变成“可能”。 (黄宝华 曾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