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走进基层

从优秀士兵到地采尖兵
——记全国技术能手侯禹合

2019-12-13 08:41:00

  本报通讯员 刘媛

  不久前,机器的轰鸣声停止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走下操作台的那一刻,侯禹合显得很从容,身姿笔挺,步伐轻盈,像突出重围打了一场胜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原来是他又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个难题。
  这个90后小伙子,在2018年“首钢矿业杯”第二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金属矿井下开掘工组亚军,被授予“全国冶金矿山行业技术能手”称号。2019年,他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军旅生涯的好兵
  2011年,20岁的侯禹合参军到部队。回忆起当兵的日子,他说:“在军队里的生活非常辛苦,尤其是端枪站姿的训练,每次至少1个小时,初期都是流着泪、咬着牙完成的。记得有一次5公里负重越野,正好赶上我拉肚子,跑到一半就已经掉队了,最后班长又折回来找到了我,背起我的装备,拖着我完成了训练。到达终点时,我和班长都已经站不起来了,当时班长跟我说的一句话——咱们当兵的永远不能掉队,我到现在一直记着。在后来的训练中,不论多苦我都坚持完成,真正从身体和意志上得到了磨炼。”
  两年军旅生涯的磨砺,让这个白面“贾宝玉”变成了黑旋风“李逵”。这也为他日后在工作中能吃苦、肯坚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部队期间,侯禹合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地采前线的新兵
  2013年12月份,侯禹合进入首钢矿业公司杏山铁矿,成了开拓作业区一名井下掘进台车司机。
  提到地采,绕不开的就是艰苦的环境。尽管在部队期间,侯禹合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了历练,但工作初期他仍然不能适应井下的环境。每次下到地下几百米深处,他都有巨大的恐惧感。“克服这样的环境,比起部队训练,不算什么,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这个当兵的。”很快,他适应了井下的环境,成了地采最前线的新兵。
  2014年初,正是杏山地采加强三级矿量管控的重要时期。像侯禹合这样的新手,很难有独立操作台车的时候,入厂头半年,他干得最多的就是拽水管、铺电缆的工作。“看着师傅操作台车挺简单,自己上去一试,连推进梁的顶尖都看不到,太难了。”侯禹合回忆起学习台车操作的经历唏嘘不已。一直到2015年,侯禹合才算真正独立上岗。
  为了练出“火眼金睛”,侯禹合计算出推进梁尾端与顶板之间的距离,然后在推进梁的尾端绑上一个长5厘米的小棍,当小棍与顶板接触时,角度正好就是3度~5度。有了这个诀窍,在千百次的操作中,他慢慢摸索出规律和操作的手感,在没有小棍辅助的情况下,也能凭借肌肉记忆迅速找准角度。当时,一些老师傅也借鉴了他的好经验。
  技术全面的精兵
  侯禹合独立操作后的一次夜班,作业区计划要求必须完成55个穿孔。正当他干得热火朝天时,设备故障报警,蓄能器磨片坏了。没完成生产计划给班组造成了影响,他很是愧疚。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处理常见故障。从那以后,每逢修理工干活时,他都“贴”上去,递个工具、端水杯、跟着看、跟着干。日积月累,他掌握了10多种常见的故障处置方法,再碰到蓄能器损坏,十几分钟就能自己换好。
  穿孔作业的下一段工序是爆破,穿孔质量直接影响爆破效果。为了让每一次穿孔都达到技术标准,每个班次作业前,他对作业面每一个点仔细测量,严格控制孔间距,保证每一次冲击穿孔的误差与设计不超5毫米。作业区的技术员都说,“侯禹合是‘免检’人员,质量没得说。”
  从新兵到精兵,侯禹合靠的是责任心。技术和修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他操作掘进台车的小时效率由初期的5孔/小时提升到了12孔/小时,机台完好率也达到了96%以上。
  技压赛场的尖兵
  2016年,侯禹合参加了“鞍钢杯”首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技能竞赛,但因为经验不足,在内部选拔中落败了。时隔两年,他等来了第二届“首钢矿业杯”金属矿井下开掘工比赛。
  “决不能再跟上一次一样当孬兵”,侯禹合憋着一股劲,经过层层筛选,被确定为种子选手。备赛期间,为了弥补理论短板,他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完之后,每天都要整理知识点到深夜,不明白的地方第二天找老师、同事讨论,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在实操训练中,他从最开始的穿孔精确度不高、时间超时、穿螺丝看不见孔,到最后一气呵成完成比赛动作。他说:“练习穿螺丝练到现在看什么东西都不由自主聚焦。”最终,侯禹合在穿螺丝项目中,以第一个满分完成,获得全场掌声,最终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金属矿井下开掘工组亚军,被授予“全国冶金矿山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工作6年,不满30岁,侯禹合如今站在了全国大赛的领奖台上。从“绿军装”到“蓝工装”,他把台车当做了“战车”,不断磨炼技艺。
  《中国冶金报》(2019年12月13日 03版三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