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育红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次大考,考验着人们耐心、防疫抗疫的信心的同时,也考验着钢城人“战疫情,保生产”的决心。“生产秩序不能乱,誓保铸坯不减产!”战疫伊始,河钢唐钢一钢轧厂连铸作业区的每位值班作业长都在微信里收到了作业区下达的命令。
当值班作业长们把“命令”通过微信群传达给职工的时候,微信群里炸开了锅。“天啊,我们怎么备机?”“上级防疫要求,我们工作时要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熟悉连铸工序的人都知道备机操作是一道必须靠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工序,特别是送引锭杆环节,需要至少四个人一起用力、抱成团,几近是脸挨脸地推拉专用大扳手,才能确保引锭杆在不刮碰结晶器铜板的情况下,垂直被送出结晶器。结晶器是连铸机的核心部位,结晶器铜板不仅造价昂贵,而且特别“娇气”,一旦被刮碰“出伤”,铸坯表面质量无法保证,更危险的是在浇铸过程中,极有可能从刮碰部位泄出高压二冷水,与结晶器内的钢水混合,造成结晶器爆炸事故。这时候,有调皮的职工陆续在群里键出了“SOS!紧急呼叫军哥”的字样。
“军哥”说的是张立军——河钢唐钢一钢轧厂连铸作业区的操作专家。平时,无论是技术还是操作方面遇到难题,职工们都会第一时间想起他,他被职工们亲切地称为“点子王”。当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正紧皱着眉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微信群里面职工们的讨论页面。他没有参与进去,但是脑子却飞快地运转着,他觉得作业区几十名职工的眼睛都在齐刷刷地看着他,他知道这事关保产,更事关防疫。他看了看手表,表针指向晚上十一点。“明天上午有浇次转换,一定不能耽误备机操作,更不能耽误生产!”他睡意全无,忽地坐起来,穿好衣服,坐在了写字台前,拿出纸和笔,开始写写画画地忙了起来。
“潘工,真对不起,大半夜的打扰你了,咱们结晶器铜板能承受的静压力最大有多少?今天你无论如何要给我个准确答复!”夜里两点多,张立军心里有了思路后,他开始给相关专业的工程师打电话进行数据核实。“于工,太不好意思了,深更半夜还吵醒你,咱们送引锭杆时,如果把引锭杆靠在铜板上,增加的摩擦力能否保证原来的液压动力把引锭杆顺利送上来?”他整夜无眠,一次次说着对不起,当他将所需要的数据全部核实清楚,并制订出可行的单人送引锭杆的操作方案时,东方已经泛出了鱼肚白。
张立军没来得及吃早饭,驱车直奔厂里。冲上连铸平台,他用对讲机命令大包工:“立即把用完的水口包装箱拆掉,必须保证把木条上所有钉子和铁质连接部件全部拆掉!”他又命令中包工:“把用完的连续测温管包装箱里的塑料泡沫全部扒出来,越快越好!”职工们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他们知道“点子王”又要有“金点子”诞生了。
张立军搬出自己的“百宝箱”,用包装箱上拆下的木条按照引锭杆的宽度制作了一个“H”型的木质活动轨道,轨道的一端顶在结晶器足辊上,当引锭杆出了足辊,就自动倾斜,压在了“H”型轨道上。送引锭杆时,只要一个人操作手制盒,在不用人员用扳手推拉的情况下,引锭杆就能“乖乖”地顺着轨道上来,压根儿就接触不到铜板。为了让轨道和铜板之间实现“软”接触,他又在轨道和铜板的接触面上粘上了一层厚厚的塑料泡沫。忙完这一切,他把轨道拿到了没有生产任务的另一台铸机旁,连比划带喊地拍下了一段自己操作的小视频,发到了各班的微信群里。职工们齐刷刷地点赞。
备机的时候,张立军站在结晶器的远端,看着一位职工平稳、顺利地把引锭杆送上来的时候,他露在口罩外面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把头转向转炉方向,一台240吨的天车满载着泛着钢花的钢包,正轰隆隆地朝铸机准时驶来。
《中国冶金报》(2020年03月17日 06版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