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睿
2023年12月中旬,山西省长治地区遭遇了60年来最低气温——零下20摄氏度。要说吐气成雾,滴水成冰,一点都不夸张。人待在户外,西北风一吹,不出1分钟,手指头冻得生疼。
可仍有一群人,为了给生产保障足量优质的“口粮”,冲锋在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2023年12月22日上午10时,在首钢长钢公司炼铁厂原料作业区中控室里,中控工闫兵在火车的鸣笛声中敏锐地判断出“来活儿了”。只听他迅速拨通运输部厂东站调度的电话,询问道:“去接车皮了?是啥?有多少车?”
对方回复:“巴粗(巴西粗颗粒粉矿),50车……”
一声鸣笛后,火车头即将奔赴长北站接货。而这一声鸣笛,对该作业区的职工们来说,就是一声“战天斗地”的“冲锋集结号”。
“集结号”一响,他们便冲上了“前线”。
半小时后,闫兵得到更详细的来料信息后,迅速下达指令:“对11股道,22个车皮!”
卸矿班组丙班组长崔旭峰召集当班的几名职工,在做好作业前的风险预判、安全交底及确认工作后,在11股道整装待发。
程爱斌和牛元鹏率先上阵,铰开铁丝,用撬棍撬开门搭,并合力将车皮上重达100公斤的6个小门依次打开。两台挖机“伸长”机臂,将车皮上的矿粉卸至货位上。随即,另外几人翻过矿粉堆进入车皮,开始清理挖机“力”所不及的矿粉。根据矿粉的性质,在零下5摄氏度以下,矿粉就会冻结成块,而当日气温远低于冻结温度,冻料问题更为严重,极大地增加了清理的难度。
前有自卸车等待将矿粉运走,后有其他车皮等待对位股道卸料,如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卸矿,还会产生延时费,甚至影响原料储备和烧结、高炉的供料需求……
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长钢职工们工具齐全、分工明确、全力以赴。
只见年纪较轻的牛元鹏和曲波挥舞着铁锤、洋镐,对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冻矿进行“爆破”,一锤锤敲击在车皮底部和侧壁,一阵阵“咚咚”的敲击声响彻铁道沿线。几锤敲下来,两人已浑身冒汗。旋即,崔旭峰、郝国英、梁林生操起铁锹,开始对松动的矿料进行清理,一锹锹清理至货位上。循环往复,几人轮番上阵,短短15分钟,他们就完成了一个车皮的卸料工作。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原料浪费,他们又用扫帚将犄角旮旯里的矿料清理得干干净净……
几个人收拾好工具,用铁丝重新绑好车门,迅速离开车皮,并停在离股道不远的地方,一边稍作歇息,一边等待着挖机完成对下一节车皮的机械卸车,准备开始新一轮的人工清理工作。
休息间隙,他们摘下安全帽,发丝间似有汗珠,头上竟有热气升腾。那时,温度计显示室外气温为零下17摄氏度。
据悉,该作业区卸矿岗位共有职工48人,平均年龄为46.3岁,平均工龄为26年。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不畏艰苦的默默坚守。数九寒天,他们的心是热的、干劲是足的,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烧结机、高炉提供足量、优质的“口粮”,为保障该公司正常生产运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冶金报》(2024年01月10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