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走进基层

从“军营绿”到“方大蓝”:一名90后党员的坚守与担当

2025-08-18 16:39:00

  在方大特钢的厂区里,总能看见一个身影穿梭在高炉、烧结、动力厂的自动化仪控设备之间,手中的万用表是他最亲密的伙伴,精准读取的每一组数据背后,是14年如一日的专注。他叫汪彬,一名90中共党员,从橄榄绿的军营到方大蓝的厂区,他始终带着军人的坚毅与赤诚,在企业党建文化的浸润下,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成长篇章。

  

  汪彬与同事在炼铁厂2号高炉主控配电室进行点检

 

  一颗种子:从军营到厂区的初心传承

  2011年,脱下武警制服的汪彬走进方大特钢,心里装着对“第二战场”的憧憬。“部队教会我的第一堂课是‘服从命令,更要读懂命令背后的责任’。”他至今记得入职第一天,在新员工座谈会上听到的话:“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企业的奋斗目标。方大发展为了员工,方大发展依靠员工,方大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方大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努力奋斗。”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汪彬的心里。

  

  汪彬用万用表测量电流数据

  

  汪彬在2号高炉主控室分析高炉炉缸侵蚀模型数据

 

  仪控设备是生产线的“神经末梢”,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全局。刚上岗时,面对密密麻麻的管线和复杂的控制系统,汪彬拿出了在部队练射击的劲头——瞄准目标,反复琢磨。他把设备图纸贴在宿舍墙上,睡前看、后记;遇到棘手的故障,就蹲在现场观察,直到找到症结。“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要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凭着这股韧劲,他很快成为车间里的“技术干将”,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他总能想出办法。

  

  汪彬在方大特钢文戬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实操训练

 

  一股韧劲:在“烤验”中筑牢安全防线

  “他这股执行力,还有那股不怕苦累的劲头,是咱们的榜样。”提起汪彬,班长汪立高赞不绝口。

  记得一次高炉检修任务,核心工作是到炉内安装热电偶。高炉炉内空间密闭,空气里弥漫着粉尘与金属灼烧后的刺鼻气味,站在炉口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这样的环境让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有些犯怵,汪彬主动请缨:“我年轻,扛得住,让我上!”

  接下来的十多天里,他跟着班长一头扎进炉内。每天他要在闷热的炉腔里连续作业四五个小时,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又被体温烘干,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渍。为保障炉缸侵蚀模型的精准度,炉内安装的一百多支热电偶都要逐支精细测量,确保插入深度与设计图纸分毫不差。有时遇上紧急任务,哪怕是深夜十二点,只要接到通知,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遍遍校验、一次次调试,他用行动为高炉安全稳定运行筑牢了防线。

  一份担当:用“小改小革”书写实干答卷

  在方大特钢鲍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实操训练台上,汪彬的手指在设备间灵活游走。这里是他和团队攻克技术难题的“战场”。加入公司以来,汪彬所在的自动化部自控车间仪表维护二班QC小组共开展12项QC活动,其中《降低1号高炉煤气分析仪故障次数》《实现耐磨螺旋堆焊设备无线远程自动化操作》等3项成果获江西省一等技术成果,2项成果获评中国冶金行业二等奖技术成果。

  2024年,他和团队参与的11项小改小革均荣获方大特钢三等奖:给CEMS粉尘设备装上“智慧眼”,通过等速对比技术校准检测数据,既符合环保标准,又省24万元;给烧结环冷机卸矿槽安上“雷达”避免停机,效15万;为球团竖炉块矿配上“计量秤”,操作工精准料;给烧结配料石灰仓“防堵”,解决喷料难题,护工人健康,又保生产行。“这些改造让我们方便了不少,干活更顺了,真得谢谢他们!”操作工们的话语里满是认可。

  “工作不是喊口号,是要实实在在为企业解难题、为员工办实事。”汪彬说,“从一开始参与项目时的手足无措,到现在能独立牵头完成改造,离不开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和老师傅们的指导。公司鼓励我们大胆尝试,就算失败了也给机会总结经验,这份支持让我往前闯。”

  一种本色:退伍不褪色,转岗不转

  每年汛期,方大特钢的防汛演练同样会有汪彬的身影。穿上训练服,他仿佛又回到了军营。“只要公司需要,我们随时能上!”他和战友们的誓言,在厂区上空回荡。

  “退伍不褪色,转岗不转。”这是汪彬写在工作笔记上的一句话。14年来,他用行动诠释着党员的初心,用技术守护着生产的安全,用军人的作风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今年,当他接过方大集团、方大特钢“优秀复转退伍军人”的荣誉时,眼里闪着光:“这份荣誉,属于所有在岗位上坚守的老兵,更属于引领我们成长的企业。”

  从“军营绿”到“方大”,变的是服装的颜色,不变的是心中的信仰。在方大特钢,像汪彬这样的退伍军人和党员还有很多,他们在“党建为魂”企业文化的引领下,把个人成长融入企业发展,用奋斗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彩篇章。汪彬的故事,正是其中动人的一笔。(段文海)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温晓霞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