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大特钢的厂区里,总能看见一个身影穿梭在高炉、烧结、动力厂的自动化仪控设备之间,手中的万用表是他最亲密的伙伴,精准读取的每一组数据背后,是14年如一日的专注。他叫汪彬,一名90后中共党员,从橄榄绿的军营到方大蓝的厂区,他始终带着军人的坚毅与赤诚,在企业党建文化的浸润下,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成长篇章。
汪彬与同事在炼铁厂2号高炉主控配电室进行点检
一颗种子:从军营到厂区的初心传承
2011年,脱下武警制服的汪彬走进方大特钢,心里装着对“第二战场”的憧憬。“部队教会我的第一堂课是‘服从命令,更要读懂命令背后的责任’。”他至今记得入职第一天,在新员工座谈会上听到的话:“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企业的奋斗目标。方大发展为了员工,方大发展依靠员工,方大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方大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努力奋斗。”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汪彬的心里。
汪彬用万用表测量电流数据
汪彬在2号高炉主控室分析高炉炉缸侵蚀模型数据
仪控设备是生产线的“神经末梢”,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全局。刚上岗时,面对密密麻麻的管线和复杂的控制系统,汪彬拿出了在部队练射击的劲头——瞄准目标,反复琢磨。他把设备图纸贴在宿舍墙上,睡前看、醒后记;遇到棘手的故障,就蹲在现场观察,直到找到症结。“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要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凭着这股韧劲,他很快成为车间里的“技术干将”,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他总能想出办法。
汪彬在方大特钢鮑文戬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实操训练
一股韧劲:在“烤验”中筑牢安全防线
“他这股执行力,还有那股不怕苦累的劲头,是咱们的榜样。”提起汪彬,班长汪立高赞不绝口。
记得一次高炉检修任务,核心工作是到炉内安装热电偶。高炉炉内空间密闭,空气里弥漫着粉尘与金属灼烧后的刺鼻气味,站在炉口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这样的环境让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有些犯怵,汪彬主动请缨:“我年轻,扛得住,让我上!”
接下来的十多天里,他跟着班长一头扎进炉内。每天他要在闷热的炉腔里连续作业四五个小时,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又被体温烘干,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渍。为保障炉缸侵蚀模型的精准度,炉内安装的一百多支热电偶都要逐支精细测量,确保插入深度与设计图纸分毫不差。有时遇上紧急任务,哪怕是深夜十二点,只要接到通知,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遍遍校验、一次次调试,他用行动为高炉安全稳定运行筑牢了防线。
一份担当:用“小改小革”书写实干答卷
在方大特钢鲍文戬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实操训练台上,汪彬的手指在设备间灵活游走。这里是他和团队攻克技术难题的“战场”。加入公司以来,汪彬所在的自动化部自控车间仪表维护二班QC小组共开展12项QC活动,其中《降低1号高炉煤气分析仪故障次数》《实现耐磨螺旋堆焊设备无线远程自动化操作》等3项成果获评江西省一等技术成果,2项成果获评中国冶金行业二等奖技术成果。
2024年,他和团队参与的11项小改小革均荣获方大特钢三等奖:给CEMS粉尘设备装上“智慧眼”,通过等速对比技术校准检测数据,既符合环保标准,又省24万元;给烧结环冷机卸矿槽安上“雷达脑”避免停机,创效15万;为球团竖炉块矿配上“计量秤”,让操作工精准控料;给烧结配料石灰仓加“防堵阀”,解决悬料喷料难题,既护工人健康,又保生产稳行。“这些改造让我们方便了不少,干活更顺了,真得谢谢他们!”操作工们的话语里满是认可。
“工作不是喊口号,是要实实在在为企业解难题、为员工办实事。”汪彬说,“从一开始参与项目时的手足无措,到现在能独立牵头完成改造,离不开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和老师傅们的指导。公司鼓励我们大胆尝试,就算失败了也给机会总结经验,这份支持让我敢往前闯。”
一种本色:退伍不褪色,转岗不转志
每年汛期,方大特钢的防汛演练同样会有汪彬的身影。穿上训练服,他仿佛又回到了军营。“只要公司需要,我们随时能上!”他和战友们的誓言,在厂区上空回荡。
“退伍不褪色,转岗不转志。”这是汪彬写在工作笔记上的一句话。14年来,他用行动诠释着党员的初心,用技术守护着生产的安全,用军人的作风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今年,当他接过方大集团、方大特钢“优秀复转退伍军人”的荣誉时,眼里闪着光:“这份荣誉,属于所有在岗位上坚守的老兵,更属于引领我们成长的企业。”
从“军营绿”到“方大蓝”,变的是服装的颜色,不变的是心中的信仰。在方大特钢,像汪彬这样的退伍军人和党员还有很多,他们在“党建为魂”企业文化的引领下,把个人成长融入企业发展,用奋斗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彩篇章。汪彬的故事,正是其中动人的一笔。(段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