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樊三彩 记者 陈洪飞
陈晓莉
“现在生活上有困难吗?”
“没有困难!”
1月14日,当中国冶金报社党委书记陈洪飞询问北京市延庆区香营乡黑峪口村84岁低收入户刘凤文时,老人操着浓重的延庆口音乐呵呵地说。
这一天,《中国冶金报》记者跟随陈洪飞、社长助理陈晓莉一行,深入首钢集团对口帮扶点黑峪口村走访、调研,实地采访该村近几年的脱低情况。
1月的延庆,空气清冷,洁净的道路上覆着一层薄冰,路两边残留着白雪,向远处望去,一排排院落错落有致。自2016年12月份以来,首钢集团园区管理部先后选派了3名党支部书记陈晓阳、郑建国、刘亚林到黑峪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通过驻村第一书记,首钢集团加强了对黑峪口村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探索脱低帮扶的长效机制,并投入资金,实施了完善村内基础设施、销售滞销农产品、发展庭院经济等一系列帮扶项目,使村里25名低收入人员在2017年底就全部实现脱低。
图为陈洪飞(左二)一行深入刘凤文老人家里走访调研。
党支部唱主角 村民有了主心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秉持这一精神,首钢集团在黑峪口村开展帮扶工作时,着力夯实党建基础,完善支部工作,让党建工作成为其他帮扶工作的先导、基础,确保帮扶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第一书记来之前,村里党组织活动比较少。第一书记驻村后,加强党建工作,定期召开‘三会一课’,组织党员活动,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带动了发展。”说起首钢派驻第一书记以来村里党建工作的变化,黑峪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九来这样告诉采访组。
为何要党建优先?“俗话说,病不是一两天得的。如果党组织力量薄弱的话,有想法也不见得能落实。”刘亚林表示,“我们认为,只有将党建工作长期做下去,才能让这个地方真正获得新生。”
《中国冶金报》记者注意到,在黑峪口村委会办公室有一台崭新的75英寸索尼电视。据介绍,这是2019年12月份,刘亚林在组织党员学习时,发现该村党建设备设施陈旧,使用第一书记帮扶款购买的,电视机和安装费总共9000多元。
这只是首钢集团以党建为引领的帮扶思路的一个微小缩影。村里的党建工作如今已开展得红红火火。
——加强村党组织建设。“这里的党组织生活和企业完全不同,存在很多个性化的问题。比如,由于一些年轻党员白天要进城务工,这几次党组织生活会都定在了晚上6点半召开。很多老党员不会用微信群,我们经常要入户传达党组织精神。村里老人偏多,说方言,沟通也有些问题。”刘亚林说。
在驻村书记的组织下,黑峪口村党支部成立了以村干部、党员代表、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党员服务队,对村民,特别是对村内46名弱势群体进行经常性的服务;不断加强党员培训教育,规范“三会一课”,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严格履行民主程序,重大事项集中讨论,逐步形成了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的民主决策新格局。2018年,黑峪口村党支部被评选为香营乡唯一的“五星级”党支部。
——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在2017年、2018年“七一”期间,园区管理部、黑峪口村联合开展党建共建活动,组织来自香营乡、黑峪口村的50余名党员代表参观首钢北京园区。另外,首钢还组织首钢党委组织部、园区管理部的党员代表到黑峪口村进行座谈交流,分享党建工作经验,参观驻村建设成果,并为村内24名党员送去书籍、保温杯、电水壶等慰问品,价值4000余元。
——完善党员活动室。按照北京市国资委党委组织部要求,首钢逐级向黑峪口村划拨了“第一书记所在村帮扶款”5万元,用于修缮党组织活动场所、更新党员教育设施、培训党员等。
刘九来表示,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村里党务工作有人牵头了,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支部的威信树立起来了。现在黑峪口村已经形成了“村民有问题,先找村支部”的“隐形”制度,全体村民真正有了主心骨,邻里关系变和谐了,村风村貌也大变样,为后续开展帮扶工作、实现脱低摘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中国冶金报社采访组在对黑峪口村委会工作人员进行集体采访。 (姚翰昇 摄)
体察民情办实事 多项惠民工程落地
走在黑峪口村的大道上,会发现这里的电线杆上安装着一种新设备——太阳能路灯。原来,这里正在开展一项“点亮乡村”的惠民工程。
黑峪口村共有108户271口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15人,残疾人24人,空巢老人居多。针对村里劳动力弱、基础设施不全的实际情况,村党支部积极体察民情,直面问题,下决心挨个解决村民生活中的难题。
“实施这项‘点亮乡村’工程,是因为村民在党员会上反映,晚上回到村里,感觉黑洞洞的,跟鬼屋一样。”刘亚林说,“为了回应村民的诉求,我们请首钢集团提供支持,申请到了32340元的‘点亮乡村’基金。”经统计,村里16条大小街道总共需要147盏灯,每盏220元。改造计划是把有问题的灯先完善,再给每家每户门口装上灯,目前刚完善一部分。
“把老人照顾好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刘九来说道,“黑峪口村当前空巢老人较多,这也是全国大多数农村的现状。因此,脱低首先要解决他们吃饭的问题。”
为此,首钢园区管理部党委书记、部长王云平多次深入黑峪口村调研,找到帮扶的切入口。
一是帮助解决村老年食堂运营难题。为解决老人们的就餐难题,村集体修建了老年食堂,但由于村集体没有经费,政府帮扶资金有限,老年食堂的运行举步维艰。在得知该情况后,自2017年1月起,首钢每年以实物捐赠的形式向老年食堂支援米、面、油等物资,解决了老年食堂的运营难题。
二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在调研及春节来临之际,集团领导到黑峪口村进行走访慰问,为驻村干部及所在村民发放米、面、油等慰问品,并向村内24名65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慰问金,帮助提高其生活质量。2017年以来,捐助的慰问品及慰问金总价值达9.7万元。
“你种什么,我收什么”
消费帮扶让村民腰杆儿直了
“有首钢做后盾,我们感觉心里有底多了、腰杆儿也直了。”刘九来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原来,近两年,黑峪口村委会经与村民商量,把村民的地收起来,统一安排种植,首钢则承诺无论生产多少,全部包销,收购价格由村委会、村党支部综合市价来定。
“你种什么,我收什么”是首钢开展消费帮扶的承诺,也是黑峪口村产品实现从滞销到畅销的奥秘所在。
刘九来给《中国冶金报》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19年,村里一户果农的老伴不幸去世,她的儿子在北京城里上班,家里3000多公斤苹果没人帮忙采摘,还面临滞销的窘境。知晓这一情况后,村党支部立即带队协助这位果农完成了苹果的采摘工作,之后,首钢将这3000多公斤苹果全部收购。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结合黑峪口村需求,首钢集团采取启动内部营销渠道,动员广大职工主动认购,尤其是发动领导干部、党员优先购买的方式,购买黑峪口村滞销农产品,包含苹果、玉米、小米、蔬菜等。首钢累计购买农产品约6万公斤,价值52.8万元。“首钢同志来帮扶之前,村民都是摆路边卖,销售渠道狭窄。现在,首钢把这一问题都给解决了。”刘九来言语间洋溢着感激。
“2019年,村里主要种植玉米、小米,明年可能会调整种植结构,再种植相同的农作物员工的需求可能有一点饱和。”刘亚林说。
另外,首钢还积极帮扶销售鲜食杏。黑峪口村有大量杏树,每年的6月~8月,大批杏集中成熟,但由于销路不畅,且没有保鲜设施,每年都会给村民造成很大损失。对此,2017年8月份,首钢发动职工进行集中采购,累计采购350箱,为村民挽回7000余元损失。“在这个过程中,负责采摘的人及运输的车由首钢安排,路费由首钢承担,最后,首钢再按照市场价格购买。这样真的大大方便了村民,也切实提高了村民收入。”刘九来补充道。
开对“药方” 拔掉产业链缺失“穷根”
“这个地方低收入的痛点是没有产业链,这也是首钢开展产业帮扶的初衷。”刘亚林说。
刘九来解释道,农村人拥有的最大资源就是土地。过去土地实行生产承包制,承包时间一般都是30年、50年,现在还没到期。国家出的新政策是土地2年不用就收回。“村里现在最年轻的种地人都55岁了,如果土地不流转,随着这些老人年龄的增长,抛荒的土地只会更多。”他说。并且,村民大多没有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增加收入方面举步维艰。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针对这一痛点问题,村委会、村党支部经研究并上报首钢集团同意,决定由村两委牵头,精准施策,在黑峪口村发展庭院经济,开展产业帮扶。
2018年,在首钢集团的支持下,黑峪口村从北京延庆延彩生物种植有限公司购买荷兰进口芍药,以发展庭院经济的方式帮助村民提高收入。荷兰芍药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管理技术简单,适合大面积种植和庭院分散种植。“这非常适合当地老人多、劳动力弱的现实情况。”刘亚林表示。同时,芍药经济价值较高,在种植3年后可产生效益,花朵、根茎均有需求市场。以70元/棵品种为例,每株年平均利润在220元左右。
“根据入户调查结果,村里76户农户中,有40户愿意种植荷兰芍药。为此,我们决定按每户10平方米方式种植,每户发放30棵,共种植1200棵,每棵种苗70元,需8.4万元。”驻村书记如数家珍。2018年7月,首钢集团完成了8.4万元帮扶款的划拨工作;同年10月,在驻村书记陈晓阳的组织下,村民完成了种植工作。目前,芍药生长良好。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当前,村里已经实现脱低过线,下一步将继续迎难而上,向脱低摘帽奋力攻坚。”刘亚林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下一步,黑峪口村党支部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力争将黑峪口村建成特色芍药产业基地,完成安装太阳能路灯工作,持续做好消费帮扶,并继续围绕黑峪口村提出的农田灌溉设施、旅游业等项目进行调研,推动项目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