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一拳打破去来今
——看济钢人转型中的涅槃与新生

2020-07-16 13:35:00

  本报通讯员 党浅

 

  2017年7月8日,山钢集团济钢的钢铁主业全线停产。这座有着60多年历史的功勋钢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退出千万吨产能,踏上了“二次创业、重塑济钢”的新征程,也改写了济钢人原有的命运轨迹。

  原先凝聚在钢铁主业上的近2万名济钢职工,有的留下,为济钢转型发展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有的离开,创业或者再就业;还有的奔赴300多公里外的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投入山钢集团火热的新旧动能转换事业中……无数个济钢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告别或者纪念昔日的济钢,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

 

  钢三代 与济钢共寻“新生”

  6月25日上午,山钢集团济钢创智谷的李宏伟站在孵化基地顶楼天台向北望去,一路之隔是原济钢集团厂区。那里,有他工作了8年的炼铁厂。

  曾经喧嚣的工厂早已安静下来,厂房和设备陆续被拆除,唯有3200立方米高炉还矗立在那里,诉说着这片土地昔日的辉煌。

  济钢钢铁主业关停后,李宏伟和原济钢20名团干部应聘到济钢创智谷科技服务分公司,致力于孵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相关项目。经过3年开拓,该公司已展现出广阔前景。

  “我是钢三代。爷爷1959年就来到济钢参与基建施工,父亲也是济钢人,他们在济钢一直干到退休。我从小生活在十里钢城,长大后又进入济钢工作,如果不是国家改革大势,我和我的同事们会一直把钢铁事业进行到底。”李宏伟说。

  2009年,在他父亲退休当年,李宏伟“接棒”进入济钢炼铁厂工作,成为一名高炉皮带工。“即使时隔11年,第一天上夜班的情景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天晚上,父亲坚持要送我,一路嘱咐我要好好工作,直到把我送到厂门口。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对自己说,子承父业,我们家的济钢情续上了。”

  从热线操作到经营公司,从高炉生产到直面市场,李宏伟跨界跃上了新的岗位。“为了搭建创业平台,我们的装修团队在冰冷的基地完善设计装修方案;为了紧抓政策红利,我们的政策研究团队不分昼夜,32次修改政府专项资金申请报告;为了更好地服务创客,我们的项目运行团队调研走访,学习取经。”回顾转型的艰辛,李宏伟表示,“再苦再难,想到作为济钢人,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就让自己又充满了力量。”

  3年间,李宏伟和济钢一起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他所在的创智谷公司成功引入创业项目(团队)90多个(家),举办创业培训20场,服务创业人员1000余人。这个新兴项目还受到了政府关注,得到千万元政策资金扶持,李宏伟本人也通过竞岗,成为了该公司党群办公室副主任。

  创智谷大楼正对面,有一块约10米长的钢板,上面刻着10个鲜红的大字——“续燃一团火,再造新济钢”。

  “这是济钢4300宽厚板产线生产的最后一批钢板。”回忆起停产当天,李宏伟有些激动,眼里泛起泪花,“作为济钢产能调整的亲历者,我感触很深。在最后一座高炉停产的那个夜里,我拿着相机,在停产指令下达后,跟随工序关停的全流程,一一拍摄记录下来。将来,我要告诉我的下一代,这里是你的老爷爷、爷爷和爸爸奋斗过的地方。”

 

  勇创业 济钢人壮心不已

  2017年7月8日那个晚上,与李宏伟一起见证并一路拍摄济钢3200立方米高炉停产这一历史瞬间的,还有济钢焦化厂的吕厚鹏。

  当热闹的产线变得前所未有的寂静,灯火通明的厂房一间一间地黯淡下来时,吕厚鹏落泪了。

  这个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80后”小伙子,自2008年就扎根济钢。在这里,吕厚鹏从工艺工程师做起,历经多个岗位历练,一路成长为单位业务骨干。9年间,他置业、娶妻、生子,青春的印记伴随奋斗的足迹,遍布济钢每一个角落。

  “高炉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当最后一罐铁水流尽时,当高炉铁口堵上、风口堵上时,就像一个人停止了呼吸。”回忆济钢3200立方米高炉停产的一幕,吕厚鹏在简短地说了几句话后,用沉默掩饰难过。

  “设备可以停止运转,但济钢人的精神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与李宏伟不同的是,吕厚鹏在济钢产能调整后,选择了自主创业。济钢多年的培养,让他有底气跳入市场经济的浪潮里搏击。

  吕厚鹏组建山东葆润泽节能环保服务有限公司,迈向更广阔的天地。短短3年时间,他和他的团队在节能环保技术领域崭露头角,国家电网和国电集团等行业一流公司相继抛来“橄榄枝”,他也逐渐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站稳脚跟。

  “济钢人是我的名片。9年的济钢人,一辈子的济钢人。尤其是在外打拼这些年,这份归属感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深更浓了。”吕厚鹏表示,济钢产能调整是大势所趋,他和他的家人对此都能理解,“今后要立足自己的专业领域,更多地为济钢的转型发展做些服务的工作。”

 

  转新岗 济钢情经久不变

  “我的父辈就是济钢人。我在济钢大院长大,济钢就是我的家。”曾在济钢炼铁厂工作的石莹对济钢的感情不言而喻,“济钢人的身份是一种荣耀:效益好,在济南很有名气,济钢又是国企,这份工作体面又稳定。”

  停产前,石莹是济钢炼铁厂的安全员。从350立方米的小炉子到1750立方米的大炉子,再到山东省赫赫有名的3200立方米高炉,石莹日夜伴着高炉“成长”。

  “看,这是我们炉下的同志们在一起合的影。”“这是我拍的高炉风口。”“这是高炉全景。”石莹打开手机,找出停产当天的照片,一张一张翻阅,眼神专注。合影中,他们簇拥着党旗,在淅淅沥沥的雨中留下最后的纪念。“这些照片是我情感的寄托和前行的动力。我时常会把它们翻出来,看一看。”石莹说。

  在工作的第15个年头,石莹转岗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上班。从泉城到日出之城(日照),他过起了双城生活。“离开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感情上真舍不得啊,但能为企业发展再续钢铁情,也是一种幸福。”逐渐适应了新环境的石莹表示,只是离家远点,工作环境更好了,收入更高了。

  “庆幸生在新时代、成长于好企业。就像李克强总理说的,让济钢职工转业不失业、转岗不下岗,我们有的端上了新饭碗,有的开始了新生活。”2018年5月4日,是石莹来到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第一天。他描述了那一天的情景:“走上高炉平台时,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有济钢的老炼铁人,也有曾经的同事们。我们在炉前握手、拥抱,激动不已。”

  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石莹成了安全室副主任。转岗当年,石莹评上了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第二年被评为劳动模范,今年又被推荐为优秀党员。“现在的收入比济钢鼎盛时期翻了一番。今年,我参加了单位团购,买了193平方米的大房子。”石莹透露。

  站在5050立方米高炉平台,东面就是大海。石莹看着这个“长”在大海边上的钢厂,守护着这座特大型高炉(5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国内仅有8座),充满希望地说:“我们都会越来越好!”

  一拳打破去来今。

  无论是仍然奋斗在济钢的李宏伟,在北京工作的刘鹏,在日照工作的石莹,还是更多行走在五湖四海的济钢人,济钢的文化基因和企业情缘都与他们血脉相连。只要有时间,他们总会回到原济钢厂区转转,走一走曾经走过千万遍的路,摸一摸济钢大门的石壁,站在未来将建成工业遗址的3200立方米高炉下,说说过去,谈谈未来。那滚烫的铁水,仿佛穿越了时空,沸腾在他们的心里,指引着他们行进在幸福的小康路上。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