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推动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

2020-09-10 08:40:00

  编者按

  “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在钢铁行业中引发了强烈反响。那么,钢铁企业家是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内涵的?又将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此,本报特邀请部分钢铁企业家畅谈企业家精神,看他们心中企业发展的宏图。

 

  山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侯军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带领企业“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作为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一定要把握发展大势,发扬企业家精神,锐意创新进取,勇担新使命,在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进程中展现新作为,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善创新谋局  引领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随着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单打独斗”已经不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单纯的产品将逐渐被应用场景取代,行业也将逐步被生态颠覆。

  新的发展形势要求钢铁企业家审时度势,善于创新谋局。钢铁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基础性产业和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等都有重要影响,但钢铁作为中间产品,搞好了两头受益,搞不好两头“受挤”。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区域集中、产能分散。结合钢铁行业目前的发展特征及我国不断推进钢铁行业、企业转型发展的现实情况,我们亟须构建钢铁产业发展生态圈以实现共建共享、合作共赢。构建钢铁产业生态圈将有助于解决区域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进行钢铁工业体系调整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把产业协同发展作为核心,不搞零和博弈,不搞你死我活,不搞相对封闭;有助于以开放心态、共享思维谋划实施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助力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我们钢铁企业家应该扛起的担当。

  在这方面,山钢深刻分析外部环境、准确把握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基于自身禀赋确立了“聚合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动能转换、创新治理,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的新一轮三年行动方略。我认为,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一场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变革,是钢铁行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我们可以从3个维度透视化展现生态圈的优势。

  从产业角度来看,生态圈强调的是与相关方的互利合作、同行业间的协调发展。钢铁作为“工业的粮食”,与众多行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当今及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不会面临颠覆性改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面对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和智能化社会到来的巨大挑战,钢铁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引领需求导向,实现从个性服务向服务个性转变,打造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聚合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多种产业或产业集群,集聚技术、资本、人力等多种要素,依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各个产业和要素可以在多个地域、多个产业间实现互动交流、开放合作,从而促进形成资源高效配置、快速响应市场、协同创新迭代演进的良好产业生态。

  从行业角度来看,钢铁产业生态圈有助于将产业发展上升到行业乃至国家治理层面进行布局。钢铁行业作为基础产业不可或缺,就像生物圈中某个物种群体不可或缺一样,但作为个体必须接受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特别是在行业未来发展中面对钢产量几近腰斩的可能,以往在某个地理空间上聚集大量钢铁及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布局和组织模式,不可避免会带来产能扩张冲动高涨、环保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如果单纯通过“丛林法则”、市场调节,将增加社会资源浪费并可能导致错配。建设钢铁产业生态圈可以用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探索形成合理的分工,通过极致的专业化、极致的高效率,规避同行业的无序竞争,实现跨产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打造世界级先进钢铁产业集群。

  从企业角度来看,生态圈强调的是聚合资源,建立共创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关系,进而增强客户黏性。企业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从其诞生之日开始,就处于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与上下游产业进行着输入和输出的互动,这个系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生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间竞争到产业链竞争阶段,正在发展过渡到企业生态系统竞争阶段。企业必须协调各利益相关方,通过共同建立一个价值平台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力求“共同进化”,这就相当于对自然系统的共同演化理论的应用,企业个体需要对自己依存的经济社会环境开展“生态保护”。特别是钢铁行业,面对需求减量化趋势和长周期去产能的行业现状,必须从服务中深度挖掘价值,在产业生态圈中拓展新机会、开拓新领域。

 

  敢担当作为 在生态圈构建中发挥“头雁”作用

  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将推动发展模式由“同质竞争”向“特色集约”转变,品牌培育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出击”转变,资源配置从“规模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产品效能从“个性服务”向“服务个性”转变,加快形成比较优势。作为企业的领头人,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更强的担当加快推进钢铁产业生态圈的落地落实。

  政治站位要有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落实;毫不动摇坚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毫不动摇坚持发挥党组织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政治核心作用,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把好关、定好向;毫不动摇坚持“为民情怀、职工福祉”的信念追求,持续推动“幸福和谐新山钢”建设,让魅力山钢成为职工的美好家园、共同依托。

  能力水平要有新提升。变局潜藏危机,危机孕育转机。第二季度以来,我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顺利开展,国内供、需两端经济活动逐步加快,中国钢铁以强大且丰富的产能强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毫无疑问,目前中国经济正在风浪中调整前行,短期看,对中国钢铁是机会,但随着经济转型,我国钢铁消费强度持续降低已成为共识。我们必须从发展大势上认清危机与新机,辨析变局与新局,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不断提升育新机开新局的能力。要提高准确识变的能力,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增强“识势”之明、提高“布局”之能、掌握“干事”之道,牢牢把握谋划和推进工作的正确方向;提高主动求变的能力,积极适应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研究新业态新模式,使思想、能力、行动跟上时代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提高科学应变的能力,在新发展格局中顺势而为,加大运用政策“工具箱”的力度,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工作作风要有新转变。一是要着力破除“旧”的问题。把解放思想作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重要武器,勇于开拓创新,以思想的解放带动创造力的释放,将思想解放的活力转化为引领改革的动力。二是要着力破除“拖”的问题。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对已经确定下来的事情,第一时间抓落实、想尽办法抓推进,力戒“只有唱功没有做功”“说得多跑得多见效少”现象;面对突发安全稳定事件,要敢于负责、靠前指挥,第一时间应急处置、解决问题。三是要着力破除“浮”的问题。力戒浮躁之气、浮夸之风、浮华之累,坚决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勇于直面改革发展中的热点、痛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蹲在一线,到矛盾集中、任务繁重、局面复杂的地方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通过解决一个个棘手问题、打好打赢一场场关键战役。

  干事创业要有新作为。8月10日发布的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山钢集团首次上榜,迈出了实现“世界五百强、利润百亿元级、向高科技企业转型”三大任务目标的重要一步。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面对混改、“僵尸企业”处置、退休人员社会化移交等领域的复杂情况,要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持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因子。山钢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格局上谋划和推动更高质量发展,增强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落实“构建生态圈、打造新标杆”的新发展方略,在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中实现新的跨越。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徐可可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