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走进绿色钢城】德龙钢铁:颠覆传统认知,钢厂变景区

2021-06-15 09:29: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杨胜敏 通讯员 侯红霞 报道
通讯员 邢泽明 摄影
 
  种植各类树木37万余株、灌木42万余株、草坪18万平方米,拥有33个标志性景点、5项世界之最、2座博物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民营钢铁企业环保A级企业……以上描述的是一个景区,更是一家现代化钢铁企业。
  这就是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的德龙钢铁。该企业成立于2000年,2008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是一家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环保不但要达标,还要创新。钢铁行业只有提升自己,把环保做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德龙集团董事长丁立国如是说。
  超高标准,超低排放
 
 
  2017年开始,德龙钢铁超越了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在环保投入上按照丁立国提出的“不计成本、不设上限”,不断提高环保水平。自2013年以来,德龙钢铁环保投资达33亿多元,按照国家最严标准,走遍世界顶尖钢铁企业,寻找国际最先进环保技术,年人均环保投入13万元,吨钢环保运行成本达到300元左右。在环保治理上,德龙钢铁已达到世界一流钢铁企业水平,并把钢厂建设成国内第一家在生产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钢铁企业的认识,成为了行业公认的标杆。
  只要是与环保有关的设备、技术、成果等,德龙钢铁都快速采用、大胆尝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德龙钢铁先后实施高炉出铁场封闭、智能环保雾桩、竖炉拆除、余热发电、污水处理等288项环保深度治理和提升改造项目,从物料运输、存放到烧结、炼铁、炼钢等生产环节,再到废热、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甚至是环境维护、景观打造,全都实现无缝隙、全覆盖深度治理,实现了无扬尘、无污水流出、无“烟羽”排放。
  探索模式,示范引领
 
 
  在系统治理提升方面,德龙钢铁有一套自己的标准:
  第一,排放优于最严标准。德龙钢铁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通过对烧结、炼铁、炼钢等工序实施脱硫、除尘、全封闭、平坦化等53项升级改造工程,使得各工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浓度均优于国家超低排放限值。
  第二,生产现场地面如镜、彩绘绿植。德龙钢铁把生产现场的地面全部刷地坪漆,美化墙面、设备表面及部分区域房顶,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炼铁“钢花四溅、热浪滚滚、烟气熏人”的印象,使钢铁生产现场干净整洁。
  第三,制造过程全部实现绿色化、清洁化。德龙钢铁的无组织扬尘控制标准就是全封闭。首先,原料入棚。在德龙钢铁,铁精矿、煤、焦粉等各类原燃、辅料全部入棚(全封闭料场);料场出口配备车轮和车身清洗装置,清洗废水沉淀后循环使用;上料口全部在封闭料场内。其次,粉灰入仓。白灰等各类粉灰全部入仓,并配备除尘设施。最后,厂区内原燃料倒运采用密闭皮带运输。
  第四,自主建立环保智能管控平台,集有组织排放管控、无组织排放管控和现场管控为一体,实现系统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透明化。具体包含七大管控模块:有组织在线数据管控模块、无组织排放源清单管理模块、厂区空气质量展示模块、生产现场管理模块、环保车辆及设备智能管控模块、门禁管控模块、DCS(集散控制系统)管控模块。
  在德龙钢铁厂区,环卫车每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确保该公司内所有道路及公司外主要道路路面湿润、无扬尘。该公司投资700万元,共计购买湿式和干式清扫车、雾炮抑尘车、洒水车22辆,每天对厂区及周边30公里道路进行不间断清扫、洒水、抑尘。
  持续发力,再创奇迹
 
 
  今年初以来,德龙钢铁实施环保深度治理工程,新建铁路线项目可有效减少由车辆运输产生的废气排放;实施炼铁环保深度治理工程,年可减少颗粒物排放182.69吨;实施炼钢环保深度治理工程,年可减少颗粒物排放712.8吨;实施轧钢环保深度治理工程,年可减少排放一氧化碳1200吨、氮氧化物184吨。
  在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的同时,德龙钢铁通过工艺改进、产业链衔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副产品”全方位“吃干榨净”,实现绿色再生。目前,德龙钢铁利用工业余热实现自发电率达70%以上,折合每年节约标准煤30万吨;吨钢耗新水2.01吨,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98.8%;利用高炉炉渣生产水渣微粉,年产量达100万吨,创效2.2亿元;高炉冲渣水余热供暖项目可向周边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的居民住宅供暖……德龙钢铁走出了一条钢铁企业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荣的绿色发展之路。
  “环保治理永远在路上。”德龙集团执行总裁兼德龙钢铁总经理刘国旗表示,“德龙钢铁将继续坚持‘环保投入不设上限’,不仅限于钢铁行业,不满足于超低排放,要跨行业、跨专业、跨部门加强学习,引进环境治理先进技术,精益管理、精准治理,进一步提升环保治理水平,创造更多奇迹。”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陈灿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