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百年华诞学党史 牢记初心永向前 强国富民钢铁梦 苦难辉煌铸丰碑——收看《钢铁脊梁》,感悟中国钢铁强国富民奋斗历程

2021-12-29 10:05:00

百年华诞学党史 牢记初心永向前
强国富民钢铁梦 苦难辉煌铸丰碑
——收看《钢铁脊梁》,感悟中国钢铁强国富民奋斗历程
原国家冶金局副司长、钢协原副秘书长兼市场部主任、中国炼焦协会原会长 黄金干
  2021年年终之际,在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际,我收看了《钢铁脊梁》六集大型纪录片,细读了《中国冶金报》发表的六集解说词,回顾了60多年来的亲身经历,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和兴奋,进一步增强了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958年,在全国缺钢少铁、急钢盼钢的大办钢铁的火红年代,我响应党的号召,从湖南长沙应招到鞍钢,幸运地投身到钢铁队伍中,成为了钢铁大军中永远不散的普通一员。启蒙上学时,全家找不出一颗“洋钉”,用“洋火”点着的“煤油灯”下读书时,我开始知道了鞍钢有个大劳模:孟泰,还有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
  我到鞍钢工作了近二十年,深感荣幸,我的“钢铁梦”就从鞍钢开始。后来又从鞍钢选调冶金工业部工作,先后在国家冶金工业部、国家冶金工业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参与了对钢铁/焦化行业的生产营销与市场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幸走遍了大批国内外大中小型钢铁/焦化企业,对国内外钢铁/焦化企业有过长期学习服务、调查研究、总结分析、推广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等,与钢铁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
  钢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钢铁材料是一种象征着力量和实力的材料,对它的科学利用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和创新。截至当下和展望未来,钢铁连着千万家,钢铁仍然是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原材料。
  钢铁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大国经济自立自强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象征,是经济大国经济发展的后盾。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曾深刻指出:“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在我国经济初始发展中,党和政府为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促进钢铁工业发展,鲜明地提出了“工业以钢为纲”的方针,把钢铁誉为工业的粮食。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看,从钢铁发明以来,任何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大国、强国,无不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中国的钢铁是经历了百年苦难磨练,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百年奋战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三个30年和进入新时代的近10年。从曾经年产粗钢15.8万吨,到2020年的10.65亿吨,从世界总量占比的不足0.1%,到去年的56.7%。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发展历史,历经艰辛磨难、屈辱兴衰、战火洗礼到新中国建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落后就会被挨打”、“贫穷就会被欺凌”的历史。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开始富起来,再到今天的逐步强起来,是因为有了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有了它们,才会有了今天雄踞世界第一的10亿吨钢,支撑起超过100万亿元(GDP)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強大的国防军事、保家卫国的力量,让14亿人民过上的小康幸福生活。
  一、旧中国钢铁工业严重落后,中华民族累受欺凌侵略
  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冶金生产更是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既是冶铁炼钢的文明古国,又是现代钢铁工业的世界第一大国。早在春秋战国之交兴起的古代冶铁炼钢业,也曾有过较长时期的繁荣兴盛。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110年里,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衰史,也就是西方列强同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侵略掠夺中国资源、打压遏制中华民族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英、法、德、沙俄、美、日、意、奥等8国联军攻占北京,到1937-1945年,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和华北等大部分地区的8年的抗日战争,以及新中国建立初期,1952年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永远铭记的屈辱、落后挨打的沉痛历史。
  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在洋务运动兴起,以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的以“汉冶萍”为代表的近代钢铁工业,一度举世瞻目。但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局势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腐朽生产关系桎梏下,好景不长,昙花一现,加之在筹办、建设、生产和经营管理上很多问题,投产后,很快就败落关闭。致使旧中国钢铁工业极大落后于英美等西方国家。
  从可查询到的当时历史数据中可知,最初仅在1895年有过1400吨的钢产量统计,1896年至1906年的10年里都没有粗钢产量的统计数据。而后从1907年开始才连续有了全国少量粗钢和生铁统计较系统的数据(详见下图表1),从1896年和1907年直至1948年的43年中,累计生产粗钢仅有686.74万吨。
  而当时期的英国粗钢产量在1896年就己达400万吨,1903年突破500万吨,1935年再突破1000万吨,到1948年达到1500万吨以上,1955年突破2000万吨。1871年时,英国的生铁和粗钢产量分别达到673万吨和33.4万吨,占居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1970年时粗钢最高产量突破2800万吨,均为世界第一,引领世界钢铁发展达80余年
  美国粗钢产量在1890年就达到了400万吨,1899年突破1000万吨,1920年再增至4000万吨,到1948年时达8000万吨,1953年则超过了1亿吨。1890年时,美国粗钢以435万吨产量超过英国当年的363万吨,成为了世界第一产钢大国。1953年美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也引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80多年。到1973年被当时的苏联超越,而在1980年苏联又被日本超越。1840年,大英帝国凭借其当时的殖民覇权地位和约占世界产量一半的世界第一的钢铁优势,发动了对华侵略的鸦片战争。
  日本粗钢产量在1936年突破500万吨,1956年达到了1000万吨。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的甲午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年产钢达580万吨,而我们仅有4万吨。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时,年产钢达8785万吨,我们仅有61万吨。人家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坦克大炮,我们只有多年的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缴获的战利品武装,主要靠的是我们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体指战员们的足智多谋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战,才打出了我们立国立威之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胜利。
  中国钢铁的落后,代表着国民经济和国防力量更脆弱。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打压和侵略表现为:
  一是初始时期向我国以低价倾销“洋铁”,打压我国刚刚初显发展势头的小“土铁”。有数据显示,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的40多年里,向我国出口“洋铁”量猛增15倍以上,造成我国众多小炼铁企业关闭。
  二是以武力威胁,侵占我国煤铁资源。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美、俄、法、德、日等西方列强在我国疯狂割地,侵占和掠夺我国优质煤铁资源,扼杀我国脆弱的民族钢铁产业。
  三是强力入侵我国东三省和华北地区等领土,在华开办钢铁厂,如鞍山制铁所、本溪湖煤铁公司和太原钢铁厂、唐山制钢株式会社等企业,侵占我国煤铁资源和压榨廉价劳动力。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钢铁企业几乎全部落入日本之手,大量的铁矿石、生铁、钢坯、钢材被日本人运回日本国内,生产制造成飞机大炮等武器来残害中国人。有数据显示,自1935年到1944年我国累计生产的粗钢产量中,日本的昭和制钢所钢产量占90%以上。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之时,又对我国内这些钢铁企业进行大肆地摧毁和破坏,使我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到1948年时,我国粗钢总产量仅有7.6万吨(详见附图表1)。百多年来钢铁落后境况下的欺凌屈辱和劫难,尤其是84年前,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手无寸铁的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坏,大量财物遭掠夺。这些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中华民族不会稍忘。
  30多年来的战火洗礼,无数革命先驱们艰辛探索、在浴血奋战中觉醒。中华民族历史性的选择,创立了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历史性的正确选择和最大的幸福。
  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当年,全国粗钢产量为15.8万吨,居世界产钢国第26位。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定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大道,历经了百年的苦难与辉煌,铸就了坚强的钢铁脊梁,2020年,我们的粗钢产量突破10亿吨,占比全球粗钢总产量56.7%,已连续25年来稳居世界第一钢铁大国。
  在十多年艰辛苦难、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中,党的各级领导随时关心着钢铁的生产。早在1938年就在山西和延安等地着手建设起小高炉炼铁厂,制造迫击炮等。1942年,晋冀鲁豫军工部在山西解放区长治建立了共产党的第一座小钢铁厂,即现在的首钢集团长治钢铁公司前身,原冶金部陆达副部长曾任第一任厂长。新疆解放后,王震司令员又在乌鲁木齐建立了新疆八一钢铁厂。
  二、沧桑巨变七十载,钢铁强国富民为民族复兴铸就辉煌
  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经过近30来年浴血奋战,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间,中国钢铁人在多年战乱留下的烂摊子上,实现了粗钢产量三年年均104%的高幅度增长,随后的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苏联援建的鞍、本钢改扩建等7个钢铁项目的建成投产,让中国在1950年到1960年11年里累计生产粗钢6007万吨(详见附图表2),为旧中国百余年钢产量的8倍多,年均增钢达54.3%,中国钢产量在世界排名从1949年的26位上升至1959年新中国建国10周年时的第7位,极大地支援了全国的国民经济加快恢复,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78年,全国粗钢达到了3178万吨,占比世界粗钢总量的4.42%,成为世界第5位的产钢大国。鞍钢作为当时全国最大钢铁企业,千方百计,组织全公司员工捐献物资、修复破烂设备,加快恢复钢铁生产,成为当期增钢的主要贡献者。1949年到1952年的全国粗钢产量中,鞍钢占比达63%以上,从而开启了新中国建立后极不平凡的前30年创业历程。
  在全国顺利而高速度地完成三年经济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胜利完成、苏联援助7项工程的顺利建设的激情下,提出了“超英赶美”,全国三年“大办钢铁”的“大跃进”。但因为脱离当时客观实际条件,急于求成、盲目决策,1958年至1960年三年造成了较大损失和挫折。后于1961年至1963年进行了三年调整,钢产量适当下降,1965年至1970年实施了第三个“五年计划”,适当放慢了增钢速度,钢铁工业进入了较正常平稳的发展时期(详见附图表3)。
  但这期间,从1956年开始布局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尤其是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的成功改、扩建,太钢、重钢、马钢、湘钢和石景山钢铁等“五中”钢改造和新建,邯钢、济钢、新余钢铁、南京钢铁等“十八小”和一批三线钢企的建设投产,为中国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工农业生产建设平稳发展和钢铁高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仅从1949年的15.8万吨到1978年的3178万吨,30年累计产钢为36177万吨,年均增钢幅度高达22.29%,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基础上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发展成就,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历史上年均增钢幅度最高的30年。初步建设起大中小相结合、普特钢、金属制品、板管带材品种齐全、工序匹配及焦化、耐材、铁合金辅助原燃材料配套完善的中国现代钢铁工业体系。同时涌现出以孟泰、王崇伦、马万水、张明山、雷锋等一批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为代表的优秀工人阶级队伍。
  这期间,武汉建设了第一座跨越长江大桥,但是在建设中使用的全部钢板均从苏联引进。随后鞍钢员工积极攻坚克难,加快研发出完全国产化的桥梁钢,实现了第二座跨越长江的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该大桥就全部用上了国产化的桥梁钢板。
  遗憾的是,三年“大跃进”的错误和以后10年“文化大革命”内乱的折腾,让1958-1978年的20年间,粗钢产量年均增幅下降至7.14%,远低于前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期间的增长幅度。还有难忘的1974年到1976年的三年打不下“两千六”,都使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受到一定影响(详见附图表3)。
  三、改革开放增活力,中国钢铁高速度高质量绿色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党坚持自我革命精神,深刻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实施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施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三大战略转移,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由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转移,加快摆脱贫困向尽快富起来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转移。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赋予了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度发展的强大生机活力。
  从1979年至2009年,这30年是我国钢铁工业突飞猛进,高速发展时期,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1979年至1992年的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索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由长期以来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向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国有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扩大自主经营权,实行承包制的放权让利,企业留利可以自主进行改造挖潜,逐步减少企业生产的指令计划,钢铁产品价格双轨制,逐步营造市场竞争主体和生产资料市场配置等。对外开放则主要是鼓励企业,探索实施两种资源、两种资金和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外技术、装备、资金,改造落后工艺技术或扩建生产能力。到1992年末,约有90%以上的重点和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实行了各种不同方式的经营承包制,实行了企业利润留成和职工奖励及福利等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改造挖潜和职工生产经营、增产增收的积极性。14年间,全国钢铁企业引进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建了宝钢和天津大无缝两个现代化大钢厂,逐步淘汰落后的平炉钢和建设连铸机,提高钢坯连铸连轧比,同时对大批老旧钢铁企业进行改造扩建,挖潜增产,在全国各地还涌现出一批乡镇钢铁企业等。粗钢产量连攀5个千万级台阶,1985年跃居世界第4产钢大国,1992年突破8000万吨,年均增产6.9%(详见附图表4)。这个增长速度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的平稳增长,国内钢材自给率逐年提高,支撑国民经济(GDP)大幅增长15.36%(详见附图表5)。
  二是从1993年至2000年的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加快发展阶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施改革开放14年来的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我国钢铁工业着力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加快实现钢铁产业结构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提高效率效益为主、钢铁产品由长期的短缺为主向控制总量为主的两大转变。钢铁行业的改革主要着力转变长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等、靠、要”资源计划配置的思想观念为资源市场配置观念;行业管理的重点由长期的计划导向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规划管理;全面放开了钢铁产品价格,实行了企业自主定价,企业经营自负盈亏。1993年基本取消了指令性计划,终结了钢材价格的“双轨制”,结束了经营承包制,实行了“利改税”,对企业全方位推行改制、改组、改造、法人治理等,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由于实施了由长期来单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较大转变,众多钢铁企业面临着转型的严峻挑战和压力,但同时赋予了企业自主经营的生机活力。在一度出现钢铁基本全行业经营亏损的情况下,及时总结并在全国全面推广了邯钢推墙入海,“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的扭亏为盈经验。
  经历改革开放的22年以来较长周期粗钢产量较快增长,钢铁产品己由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开始实行了总量控制,粗钢产量增幅略低于上一阶段。粗钢产量从1992年的8094万吨,到1996年突破1亿吨,超过日本,从此跃居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在严格实行控制总量情况下,2000年达到12850万吨(详见附图表6),在全球粗钢总产量中占比15.4%,8年间年均增钢5.95%。钢材品种结构改善,板管带比突破40%、低合金钢和合金钢比突破30%、炼钢连铸比突破80%,国产钢材自给率突破90%。全面取缔了平炉炼钢和化铁炼钢,淘汰大批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多火成材和横列式、复二重小轧机等,较大幅度缩小了中国钢铁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快了国家制造业发展,提高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8年(GDP)从2.728万亿元增至10万亿元,年均增长17.72%(详见附图表7)。
  三是2001年至2012年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推进钢铁工业更加快速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钢铁行业发展环境陆续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
  2001年2月起,国家对钢铁行业行政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国家冶金工业局和各省市区冶金行业办相继撤销,政府开始运用法律法规等符合市场经济手段取代过去单一行政命令。通过设立、发布和执行产业准入标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方式,维护产业发展秩序,成立各级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性中介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开始了大规模体育场馆和房地产、地铁、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带动全国各地方的房地产、铁路、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钢材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
  2001年11月,我国被获准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市场经济法规与制度体系逐步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国经济和中国钢铁等均融入全球一体化市场。钢铁产品进出口关税大幅下降、进口数量限剩被取消,我们的钢铁企业全部面临着国际市场、资源、资金、技术的激烈竞争。
  2002年12月8日,党的十六大提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轨道等,为我国钢铁工业产品、品种、质量生产和工艺流程装备结构优化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和新机遇,我国钢铁工业积极顺应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对钢铁产品需求激增的要求,极大地满足了对钢铁产品的巨大需求。
  2001年至2012年的12年里,中国粗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到7亿吨6个高台阶,至2012年全年产量达到72388万吨(详见附图表8),年均增钢超过5000万吨,年均增幅15.5%,成为中国历来粗钢增产量和增钢幅度最大最高的时期,创造了人类罕见的历史奇迹。2006年出口钢材达到4300万吨,超过钢材进口的1851万吨(详见附图表9),彻底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钢铁产品供不应求、钢材进口量超过出口量的格局。2012年,我国钢铁产品进口额占全国全部商品进口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31.49%降低到7.33%;进口钢材占全国钢材消费量比重由1980年的15.52%下降到1.5%,成为世界钢铁产品出口大国。
  钢铁工业的高速度增长,强劲支撑起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1-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0万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54万亿元,12年年均增长15.07%,成为国内生产总值最高速度增长时期,连攀从20万亿到50万亿的4个高台阶。其中,从10万亿元到20万亿元花了6年时间,但从20万亿元到50万亿元也只花了6年时间。(详见附图表10)。
  四、奋力拼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复兴钢铁脊梁强国富民再铸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以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钢铁工业认真贯彻新时代发展新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钢铁行业加快实施由以往高速度发展为主向以高质量绿色为主发展的转变,进一步加快了自主创新、产品升级,不断提高高端产品品种自给率,坚持超低排放等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双碳”工作的落地,已涌现出一批拥有花园式工厂和国家级景区的钢铁企业,一批企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积累了从产品出口向技术和管理、资本出口以及合资合作、收购管理国外钢铁企业的成功经验。
  2013-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在2012年7.24亿吨的基础上再继续攀上8亿吨到10亿吨的3个高台阶,但增钢速度有所放缓(详见附图表11),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品种质量以及节能低碳减排、环保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钢材出口因中低端品种减少而出口数量下降(详见附图表12),出口价值上升。中国8年内约60多亿吨钢的消费,5.26亿吨钢材的净出口,极大地支撑着超大规模制造业的规模、大量机电产品的出口(详见附图表13)、国内外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以及全球严峻的新冠肺炎大流行疫情和美中贸易战、科技战强大逆流冲击下,仍取得国民经济(GDP)社会平稳发展的好成绩(详见附图表14)。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对外出口贸易总额达3万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贸易达1.91万亿美元,占比总出口额的59.44%。按传统出口机电产品总值每亿元人民币相当于间接出口钢材系数测算,2020年出口机电产品突破10.6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间接出口钢材近1亿吨,较大地提升了钢材的附加值和国内劳动者的就业率,增强了我国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中国钢铁百年奋斗苦难辉煌铸就钢铁脊梁,坚强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
  新中国70多年来,中国钢铁行业除了大跃进和文革时期遭遇一些问题和挫折外,其他时期均为平稳协调发展。关键是党的坚强正确领导和各级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组织与时俱进的协调,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系统的“五年计划”“五年规划”或者重大变化时期的政策措施协调以及更长远发展阶段规划等。所以我们中国钢铁人总会在遭遇如世界或地区金融危机、疫情大流行、贸易战等重大危机的时刻,能做到团结合作、英勇奋战、攻坚克难,总结经验教训,自我纠错、自我革命。因而总会把困难危机变化为机遇,往往越是在困难时机,越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成绩。
  沧桑巨变七十余载,民族复兴铸就辉煌。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粗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到10.65亿吨,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到101万亿元、进出口贸易从1950年的11.3亿美元到3.2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超过3万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亿元到万亿元;铁路(高铁)、公路运营里程、发电装机容量、年固定资产投资、基础建设和制造业增加值规模等均世界第一;粗钢消费从万吨到9.95亿吨(人均粗钢消费超700公斤),坚挺地支撑着这个有着14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详见附表15)。
  中国钢铁工业苦难辉煌铸就坚韧的钢铁脊梁、钢铁强国富民的历程,有着太多的回忆和数不尽的激动人心的数据和联想的故事,更有众多历史性的丰功伟绩,一篇粗文难以述尽。我们深刻认识到的是:中国钢铁今天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一般情况下,钢铁发展大约10年左右有一个小周期、30年左右有一个大周期的波动变化(详见附图表16),中国钢铁人在党的坚强正确领导、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积极协调下,能否做到精准把握应对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我们中国钢铁能在一个独立国家搞到10亿吨钢,能够支撑起一个14亿人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做到世界第一的国际进出口贸易、最大规模的制造业产业链、世界第二大100万亿GDP的经济体,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并创新出一个如此巨大钢铁生产规模和消费产场,可以肯定地说是前无古人,也会是后无来者的奇迹。
  世界产钢大国地位的变化彰显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详见附图表17),我们中国钢铁人无不为之骄傲、自豪、自信。
 
  参考文件资料:
  1.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网站发布的快报公报、冶金工业部(局)和中国钢铁协会统计等及公开历史文本资料,中国冶金报、我的钢铁、钢之家等网站、北度搜索等;
  2.张训毅《中国的钢铁》等。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