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两会报道组记者 何惠平 报道
两会报道组记者 顾学超 摄影
“我国智能制造当前还处在从‘有没有’逐步转向‘好不好’的发展阶段,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管加工厂主任电气师李刚表示,“从制造到‘智造’还差‘最后一公里’。”

图为李刚代表通过视频连线接受采访。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发展制造业对于提高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强国的必由之路。”李刚强调,“制造业的制高点就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李刚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必须坚持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之路,聚焦基础研发能力,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速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李刚坦承,我国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的落实上还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成熟的技术在实际领域、产业与具体用户应用相结合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部分企业想升级,但是苦于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或是无处寻找技术支持,延缓或是错过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时机。
如何打通我国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上的“最后一公里”?李刚认为要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由国家牵头在各个领域、行业建立智能制造成熟技术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台。由国家牵头,对我国各个领域成熟的智能制造技术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出台切实符合我国国情又在世界上领先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同时在网上搭建推广介绍的公共信息平台,把需要技术的企业用户和掌握技术的企业联系起来,起到政府桥梁纽带的服务作用,同时也对平台信息进行监管和数据更新,确保平台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方便性。
二是充分激发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国家在支持龙头企业率先探索、率先突破,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核心技术后,还要积极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在行业内推广,帮助其他最终用户在实际的个性化情况下,做好后期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工作,真正把技术推广和应用做到实处。同时,龙头企业还要不断创新发展,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以点带面,带动更多企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确保我国智能制造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建立企业、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协同研发机制和积极政策,搭建好三者之间联系和服务平台,发挥各自的专长、特长,将研发成果快速在企业生产中转化,助力企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四是高度重视、加大智能制造中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和保护力度。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二要加快工业软件标准化建设步伐,三要推进工业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