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通讯员 张荣海 杨位钦 报道
一名合格的新时代钢铁工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参加工作14年来,山钢集团日照公司热轧厂职工赵世龙不止一次地想过这个问题。随着不断地成长,这个答案越来越清晰——弘扬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做到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
从轧钢学徒工,到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技术能手,再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6岁的赵世龙在钢铁圆梦的道路上,始终全力奔跑,不曾停歇。慢慢地,他变成了自己渴望成为的样子。

图为赵世龙在检查产品质量。(杨位钦 摄)
2008年,22岁的赵世龙离开学校,走进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莱钢)棒材厂,成为了一名钢铁工人。
赵世龙大学的专业和轧钢专业并不搭边,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钢铁工人,没有捷径,就是一个字:学。那时的赵世龙每天就是两点一线,上班时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老师傅屁股后面学操作;下了班就窝在宿舍里看书学理论。不到一年的时间,赵世龙就可以独立操作了。
为了提高工作水平,他省吃俭用购买专业知识书籍,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找个本子记下来,仅半年时间就整理了4个记录本。执着的学习造就了赵世龙精湛的技能,他多次参加棒材厂、莱钢组织的技术比武,频频走上领奖台,获得技术能手等称号。
2015年3月份,赵世龙代表山钢集团参加山东省钢铁黄金有色金属行业技能大赛,获得线棒材轧钢工第1名。多年耕耘结硕果,赵世龙先后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线棒材轧钢“大拿”。
2017年7月份,怀揣着钢铁报国之志的赵世龙,响应组织号召,来到山钢集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热轧项目部参与建设。
在新的岗位上,赵世龙从线棒材轧钢的“大拿”,彻底变成了板材轧钢的“小白”。为了尽快把新知识学到手,他几乎每天坐22点的末班车回家,有时候干脆就住在现场操作台上。
随着厚、宽规格产品生产订单的明显增加,卡钢次数开始增多。那段时间,赵世龙满脑子都是厚规格产品攻关,上班蹲在现场观察带钢,他的衣服被汗浸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和同事们经过几十次的模拟实验,最终得出优化的方向,解决了生产难题,年创效益700余万元,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推广价值,该项目被评为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项目二等奖。
围绕保障产线高效顺行,赵世龙和同事们相继开展了《热轧薄规格宽带钢“五步”创新控制的研究与应用》等10余项课题攻关,助力高端热轧产品发往大江南北,并远销海外,多种产品成功应用于“一带一路”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项目等国内外重点工程建设。
钢铁强国之梦逐渐实现,赵世龙的个人荣誉簿也继续丰富着。他先后荣获山东省齐鲁首席技师、第三届冶金工匠、冶金行业首席技师等称号。
赵世龙深知,产线发展需要一支复合型轧钢队伍,他必须在队伍建设上带好头、做表率。
2019年,“赵世龙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围绕如何把创新工作室作用发挥到最大,赵世龙和同事们明确了“项目制、导师制、门诊制、例会制”4种制度,努力为企业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战斗力强的骨干人才高素质综合创新团队。
近年来,该工作室成员逐渐增加,形成了以轧钢为中心,包括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多专业、多工种联合联动的人才专家队伍,多名成员获得省市级以上荣誉表彰,“2050毫米热连轧快速轧制模式研究与应用”等10余项创新成果得到应用。凭借优异绩效,“赵世龙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于2020年被山东省冶金工会授牌。
2022年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网站公布了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表彰人选,赵世龙榜上有名。“荣誉是认可,更是激励,我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在专业知识、创新攻关等方面不断提升。”面对荣誉,赵世龙谦虚地说,“我会在钢铁路上继续逐梦前行,把自己的钢铁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为行业发展、祖国富强贡献力量。”